婚姻(续)

时常在想,一个人,究竟或者说应该需要一个怎样的或者具备哪些条件的人,才能说是适合做自己的伴侣?

我更倾向于彼此的认同,而不是“交易”——以过多的物质基础作为婚姻的前提条件。什么是认同呢?就是“无论贫富贵贱,不论贫穷与疾病,不论困难与挫折,都会陪伴在对方身边,不背叛、不抛弃”,而不是迫于外界压力,委曲求全。


小的时候特别羡慕成年人的世界:自己可以做主想去哪去哪,想要什么就可以买什么,而不用必须经过家长的允许。所以那个时候特别希望时间能过得更快一些,最好就像电视里那样眼睛一眨“十年就过去了”,甚至有段时间天天期盼着奇迹会发生。

然而,现实很魔幻,真正长大了,挫败感却是接踵而至。18岁,法律定义的成年人界限,这一年去了外地上学。学校里的人和事并不像电视里那样中规中矩,也说不上友善可亲,而是充斥着散漫,无聊,甚至是幼稚,以及原始的冲动。那时特别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有没有考虑过未来呢?或者说他们为什么就如此放心大胆的“游戏人生”呢?比如毕业后在哪工作,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工作,工资福利待遇又是如何等等。

事实是,我想多了。后来有个电影系列叫校园青春系列,展示了大学校园里的众生百态。之后同类型电影开始泛滥,以至于被“奇葩”“狗血”来形容。大概同一时期,流行起了“拼爹”“拼背景”“拼关系”之类的词。这些后知后觉的信息拼凑起来足以解释了当时的困惑:他们不需要努力,甚至不需要考虑明天的事,因为未来早已被设计好,只需要在某个时间点去做某件事即可。

离开校园,甚至几年后,时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你为什么没在学校里谈个恋爱?呵-呵!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或者对这个问题求知欲特强的人差不多有90%或者更多并没有在大学校园里待过!他们对大学的了解多是基于影视剧或者校园小说,而文艺作品天然属性就是虚假,就是迎合社会大众需求的产物,并不能当成事实。而普通人却不能或不愿意去分辨,宁肯相信是真的,就像把《三国演义》当成历史一样。

离开校园后,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不用过于辛苦的在异地他乡漂泊。而对于作为一个18岁之前活动半径不超过十公里的我来说,完全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动机,所以离开校园的那天,茫然,不知所措,内心空落落的:(十几年的学业)这样,就完了?


随后的几年里,困惑与不解,压抑与挣扎,在浑浑噩噩的状态里度日。

原来儿时羡慕的成年人的自由自在,不过是青春期反抗原生家庭的延续,放纵自己的欲望,凭着本能应付外界的刺激。

原来信仰的许多所谓的“道理”,不过是道德层面的约束,放在现实里软弱无力。对于一个已经是不屑于道德约束的人来说,更是没有任何价值!

原来也曾羡慕前辈或老人的智慧,而其中更多的不过是夹杂了道德与法律、习俗、某些惯性遗留产物的一包“杂碎”——全都混为一谈!没有原则,不分是非,不讲逻辑,仰仗着“倚老卖老”以及道德绑架,随时可用,随时可取其中任意一条,任意解读,以此“教诲”后辈!这包“杂碎”也配叫智慧?不过是常说的和稀泥罢了!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尽管种种不顺,但在婚姻上不会妥协。曾经也写下过只言片语,“除了婚姻,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妥协,都可以商量”——也许最初的动机只是本能的反抗。遭遇了后来的种种状况,更是坚定了这个不妥协的想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风高浪急,微小如我,挡不住车轮的步伐,但更不喜欢被裹挟着向前走,那样只会像是无根浮萍随波逐流。


生死面前,作为普通人常会感怀,活着就好!功名利禄,皆是浮云!

同样的道理,在婚姻面前,人们的需求也大致相同:善待彼此,持家有度,家庭和睦,其乐融融,足矣!

也许这就是对婚姻的初心吧,一个最纯真,最质朴的诉求!

然而,所谓的“现实”却在不断地给婚姻添加维度,美其名曰“锦上添花”,可实际上越来越背离“初心”!


有一种谎言叫“梦想”,有一种歧视叫“优越感”,有一种幻觉叫“安全感”,有一种诛心叫“长远”!

现实不断的把披着“梦想”“优越感”“安全感”“长远”这些追随时代潮流的光彩外衣加持在婚姻之上,你能想象到后果吗?

不用想!你所看到的所谓的“现实”就是结果!

有人鸡犬升天,有人负债累累,有人心怀“梦想”——期待着那个盖世英雄踏着七彩祥云来拯救ta。

纵然是“心比天高”,怎奈何“命比纸薄”,真实社会里的风风雨雨会让你感受到什么叫“透心儿凉”!

理性思考是基于自身条件以及周围环境可控条件下对未知变量做出的且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判断,也可以叫做框架内基于利益取舍的定向思考,这是成年人与孩童最大的区别。而孩童更多是基于自身条件限制做出的对自身有利而非利益最大且对外界发散性的思考与判断,简而言之就是在生物本能作用下对外界刺激做出的生理性反应。

若以此区分“成年人”与“孩童”,就会发现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巨婴”——生理上的成年人,而心理上依旧是孩童。

有梦想不是错,它是你努力的动力与方向,错的是把别人的谎言当成自己的梦想,最终徒劳无功,为他人做了嫁衣。

有优越感也没错,至少向别人证实了自己奋斗的结果,错的是把这份优越感当成歧视他人,炫耀自己的资本。

安全感人人都需要,但如果把看得见的财物视为安全感的全部,就错了。安全感更多的是来自内心的坚韧与适当的物质基础。

长远规划是有必要的,它会让你的奋斗你的家庭有着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并且可持续发展。而以“长远”之名行“透支”之实,就是诛心之举——它会让一个人心态崩溃后迅速屈服于某个预设的目的!

理性思考是以逻辑为基础的,逻辑则是建立在现有的规则之上,而规则则是构成目前社会群体状态的基本常识。尝试着用理性方式解决争端,才能辨别真与假,虚与实,才能搞清楚被人为扭曲的某种东西。而所谓的“神秘力量”多是掩人耳目的雕虫小技,在逻辑面前不堪一击,更不值得崇拜。


无论是网上的,还是道听途说的,不幸的婚姻里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背景:自身年龄,原生家庭,或者某种交易在外界压力下促成的婚姻。每个人都可以诉说自己的不幸,获取同情,帮助,亦或是谅解。但为什么?为什么不反思自己出于什么原因会走到这一步呢?最初那个面临决断或选择的时候,你的真实想法又是怎样的?有没有想过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推卸责任给别人?

我的圈子很小,也许自己的见闻不能代表所有,但对自身的影响还是有的。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一句话,我想要的婚姻简单而又纯粹!

基于成年人理性思考,基于稳定心态下的决断,基于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以此为前提。

牛奶会有,面包也会有,这些都是付出之后的回报,而不是付出之前的行动条件。

车也好,房也罢,想要就得努力提升经济能力。加杠杆也可以,但你得承受加杠杆带来的风险!

无论是衣帽鞋袜,还是时令美食,亦或是奢侈消费,如果对自己的钱包有信心,统统可以有!

婚姻是情感的归属和羁绊,有所牵挂或被牵挂,也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没有谁是欠你的,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路人甲乙。想要得到什么,就得付出同等的代价,坐吃山空?想想就算了,别当真!如果你把本职工作当成跟老板谈判加薪的筹码,你觉得你能收到下个月的薪水吗?同样道理放在婚姻里,也适用。

至少我不会惯着任何人坐享其成!

也许我想要的婚姻最终空无着落,但至少会做到“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撒旦”。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

访我之伴侣;

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

如此而己

                                               ————2020年7月12日于小店

你可能感兴趣的:(婚姻(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