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非暴力沟通》

      第一次接触《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是三年前的夏天。当时是在一次课程中,听到同学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类似于萨提亚模式里的一致性沟通。于是我毫不犹豫在当当上下单买回了它。

        我如饥似渴的拿着书翻阅的时候,却发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通俗读物。这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工具书。书中的每一个技巧,每一句都是需要通过在实际操作的演练中来加以内化。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教人如何说话的书。这里面的每一句话看似简单,当自己在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模式说话时,就变成了不会开口的哑巴。所幸把书放下,这一放就放了三年。

      前几天我跟随共读群感受团队的力量,在领读的带领下一天不落的完成了《非暴力沟通》12天的打卡阅读,再次重温非暴力沟通的美妙。

      “非暴力沟通”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圣雄甘地,他是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它的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通常在沟通时,对于一件事情大多数人会巴拉巴拉说个不停,但是说话的核心也许是表述自己的情绪,也许是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但是对于事件中自己内心的感受、需要和请求不能够完整的表达出来。通常说话双方是情绪对情绪,行为对行为,甚至有时因一句话升级到打架事件。书中有讲到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就是不带评论的去观察。生活中如果听到不中听的话,通常我们会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与需要这五种方式。成熟的人就会站在体会他人的感受与需要和体会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中去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书中也告诉我们,在表达愤怒的时候停下来先看看是什么让自己愤怒,体会需要和表达。

      通过这12天打卡阅读,虽然觉得这种方式对于初次接触这本书的人来说,可能会有一些枯燥乏味,甚至难以领会其中的要意。但我庆幸自己在三年前接触这本书,也庆幸自己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夯实了心理学基础,再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在沟通能力上有了一个飞跃的进步。为我自己点赞。

      重温中南湘雅李飞博士的金句:学习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好,而是因为知到了自己的不足。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