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养儿防老,为了老有所靠,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尤其是一些封建观念,认为儿子娶妻生子是光宗耀祖,而女儿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不招人待见。
这种观念不是人人都有,但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印象中,崔奶奶总是笑盈盈,和街坊邻居在夸赞自己的儿子们。我一直以为她家只有三个儿子,没有女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家女儿。
上个世纪,崔家爷爷奶奶定居在我们老家村里。崔爷爷是公职人员,有城市户口,这在我们老家是很了不起的。后来崔家出了三个有本事的儿子,还娶了城里姑娘,这在贫穷落后的老家简直是高山仰止的存在。
三个儿子相继成家,在城里自立门户。崔爷爷奶奶生活在村里,逢年过节三个儿子来村子里看看老人家,日子倒也过得惬意。
大儿子儿媳结婚很长时间不能生养。过去有领养孩子就能带一个孩子的说法,老大家领养了一个闺女。没想到过了几年真的又带来了一个儿子。
由于各种原因,老大将小儿子寄养在了老家。于是后来很多年,小儿子由崔爷爷奶奶看护。那个时候,老大两口子来的也勤了,一到周末过节的时候就带着老大来看儿子,买菜做饭,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直到上初中,小儿子才随着老大去了城里生活。
二儿子没有老大能干,没有文凭,工作不好找。老两口犯了难,里外疏通关系,才让老二上了班,只是崔爷爷提前退休了。
有了工作,老二也光鲜亮丽起来,加之老二嘴皮子俏,很快就和一个单位的同事结了婚生了女。
可惜后来老二丢失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入,一家人住在崔爷爷奶奶的村里小房子里。没有经济收入,吃喝全部老两口供着,但是老二夫妻依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婚姻危机中。
这时候老两口拿出积蓄,让老二去经商。不得不说,老二脑子是真活,没几年就闯出了个名堂。老二挣了钱,很快又重新在城里立了足。有了钱,夫妻感情也变好了。
老三儿子是老两口最疼爱的儿子,小的时候老三调皮从树上掉下来,崔奶奶接他摔了一条腿。老三没事,可是崔奶奶从此成了一辈子的腿疾。
崔爷爷年轻时参过军,所以他也希望老三能够继续当兵,最好能够留在部队效力。
老三后来也如愿当了兵,但却没能留在部队,转业至地方单位,工作清闲。在这之后以后也娶妻生子过得顺利。
如果一直这样生活下去,父母健在,相互照顾,三个儿子放假的时候来看看,日子倒也悠闲自在。
可是人总有老的时候,走不动的时候,需要子女照顾的时候。
崔爷爷前几年过世了,生前一直由崔奶奶照顾,没去任何一个儿子家里。三个儿子只是在放假的时候过来看看老父亲。据说崔爷爷走的时候很安详,儿子们发誓一定会照顾好崔奶奶。
也是在崔爷爷葬礼的时候,我才知道崔爷爷奶奶还有个女儿。女儿排行老二,当年崔爷爷奶奶觉得她是女儿身,家里孩子多负担大,就没让她念什么书,初中毕业就去外地打工了。
女儿心里有气,年纪轻轻去了外地打工,最后嫁到了当地,也算是结果不错。这么多年也不大和崔爷爷奶奶来往。
一晃多少年过去,适逢父亲过世,崔奶奶的女儿倒也中规中矩,伤心难过人之常情。但是葬礼一结束她就立马离开,老母亲的赡养问题压根没有参与讨论。
崔爷爷走后,崔奶奶起初不愿意麻烦儿女,一个人在村子里住着倒也自在。可是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利索,有一年冬天下雪出门的时候,摔了一下,腿更不行了,走路都费劲,做饭洗衣这些都干不了了。
从此,崔奶奶过上了去儿子家生活的日子。起初,儿媳妇们都客客气气,三个儿子一家住三个月。到后来,儿媳妇们对伺候婆婆渐渐有了意见,最后儿子儿媳们一合计,每家出点钱,把崔奶奶送进了养老院。
崔奶奶伤心啊,她不想住养老院。住养老院是会被笑话的,意味着儿子不孝顺,意味着自己招人嫌弃。
她哭着求着儿子不想住进养老院,可是儿子们犯难。
老大家小儿子要高考,崔奶奶住着影响复习。
老二家女儿怀孕照顾不过来,更不要提加上崔奶奶了。
老三家已经住了丈母娘,崔奶奶住过去容易引起矛盾。
最终还是把崔奶奶送进了养老院。据说车来接的时候,崔奶奶号啕大哭,大骂不孝儿子。
老家的人提起这件事情都恨得咬牙切齿,崔家爷爷奶奶穷极一生养活的三个好儿子,最后一个也不管自己的老母亲,送进了一个没人管的老人院。
据说,崔家女儿回来过一次,带了点特产,去养老院看了看自己的老母亲就走了。
前天我随母亲去看望崔奶奶,阳光下她坐在院落里,很安详。提起三个儿子,她有些伤感地答应着:儿子们忙,有空就来看我了。
返回途中路过崔家老宅,老二家两口子带着女儿女婿,正往院里抬烧烤架子,看见我们不忘打招呼:待会来吃点,今天天气不错。
我想起了养老院里崔奶奶呆滞的目光,她八十二岁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清晰记得当年为大儿子看孩子出的力,那几年因为二儿子接班和做买卖经济窘迫的日子,还有那条为小儿子摔坏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