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独立》:当我们和青春期孩子谈话时,我们谈些什么

龙应台在《目送》里有一段经典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当我18岁的孩子跨上他的机车,潇洒地绝尘而去时,我深刻地理解了龙应台写这段话时的心境。
岂止是“不必追”,也追不上。甚至,交流也开始有了障碍。如何跟青春期孩子沟通,成了我很长时间以来最关注的问题。
直至我读到《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书中告诉我:青春期亲子沟通中,孩子呈现出来的样子许多时候并非其真实的样子。


s33982479.jpg

本书作者孟馥和姚玉红,都是资深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 她们从孩子成长规律及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用两条主线对父母在各阶段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分析,给出建议,指导父母如何让自己的爱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独立、自信、快乐的人。
作为一名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我最关注的是,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当我们和青春期孩子谈话时,我们谈些什么?

01 看见彼此的情绪

知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一句话: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这枚炸弹指的就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叛逆时很容易会让父母情绪失控、内疚自责。而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也总是束手无策,常常会错意。
那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表层情绪”,而没有留意到潜伏在表层情绪背后的“深层情绪”,这才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譬如一个孩子跟你说学校里的各种烦心事,一旦你讲道理开解他,他又会觉得你很烦,其实他只是希望被倾听、被认可。
所以,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基础是要看见彼此的情绪:
首先要耐心倾听孩子,做孩子情绪的镜子。耐心倾听,不是安静地边听边看手机,而是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专注耐心地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有眼神、肢体语言的交流,不评价,有回应;接纳孩子的情绪。
其次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一旦发现自己处于愤怒或失控的状态中,要敢于暂停,在理智层面梳理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想法。再次是帮助孩子整理情绪,为各自的情绪划清边界。并用“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建议”的句式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孩子,好好地就事论事地讲话。

02 听见彼此的想法

电视剧《小欢喜》里,乔英子在高考前患了抑郁症。当乔卫东夫妇在南京找到女儿,乔英子意外看到他们,情绪突然崩溃。跑到江边要跳江的时候,要坟女儿考上清华或者北航的母亲宋倩哭着问:“你为什么非要考南大啊?”英子哭着回答:“我就是要逃离你!”
乔英子与母亲宋倩之所以有这么激烈的冲突,就在于宋倩从来没有听过孩子的想法,不允许她有自己的想法。
要知道,孩子长大了之后,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父母总是觉得“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你就应该听我的,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殊不知,孩子要的是父母尊重自己的想法,允许自己有一定的自主性。
当双方的想法起了冲突,父母应该怎么办?
首先端正自己的态度。态度对了,一切都好说了。讲话的方式和态度比所讲的内容更重要。
其次用“听、回、清、说、商”五字决进行有效沟通:耐心倾听、适时回应、澄清理解、表达看法、与孩子进行协商。

03 握住彼此的手,一起向前走

在中国的家庭中,常常可见中国式的尴尬:餐桌上,拼命给你夹菜,也不管你爱不爱吃;一起风,就拼命给孩子添衣,也不管孩子冷不冷;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有了冲突,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不对;什么时候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好。
这种尴尬,显现出的是中国式的界限不分明。这种尴尬,同样存在于对青春期孩子的管教上,到底是要严厉还是要放手,如何才能做到平衡?捏紧了会窒息,放松了会飞走,真是太难了。
事实上,当孩子日渐长大,原有的家庭规则会受到挑战,大家都要调整彼此的相处模式,重建新的家庭规则。而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孩子仍然在一起,谁都不是谁的附属品,我们一起握着手,肩并肩,往前走。
如何调整新的家庭规则,做到平衡?父母首先要把生活关注点重新聚集回婚姻和各自事业发展上,而不是整天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其次,与孩子就具体的事情进行协调。每次只协调一件事,而且尽可能聚焦和具体,在协调的过程中多倾听孩子的意见想法,多提几个备选项,尽量找到和孩子的共同点。探讨出来的规则要明确下来,可落地可执行,并且奖惩要分明。
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上几点,相信我们可以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得很好。
“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与你共勉,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出生到独立》:当我们和青春期孩子谈话时,我们谈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