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优秀密码
2006年走上教育管理工作岗位后,开始格外关注一所好学校是如何成为好学校的。其间,曾经搜集过《人民教育》十几年时间里刊载的好学校案例,试图从中找到好学校的基因密码。
和一位青年教师聊天时,当我无意中问为什么她总是充满了干劲儿时,她竟然告诉我一条我所不知道的讯息——她的姥爷和她的父亲都是各自工作系统的劳模。因为研究的不够深入,没有找到真正的好学校的基因密码。倒是通过这次闲聊,无意中发现了劳模基因的存在。
2010年,教育部启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10年来已评选出100余位教师楷模,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怎样的教书育人楷模基因呢?《人民教育》做了系统的分析。
《人民教育》选取了四个比较开放的话题:
1、他们为什么会用整个生命来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2、他们突破了什么,为什么会实现突破?
3、他们究竟改变了什么?
4、作为时代精神的丰碑,“大先生”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
实际上,这四个话题,深度的解读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如何成为楷模的。
1、他们无一例外的追逐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
2、他们无一例外的珍视与学生的生命共鸣;
3、他们无一例外的看重个人对于社会的回报和价值;
4、他们无一例外的将“不满足”作为自己的事业底色;
有学者研究,中小学卓越教师成长的五个高频关键词是,研究(73%)、阅读(70.3%)、反思(59.5%)、积累(45.9%)、总结(43.2%)。教书育人楷模身上的“不满足”底色全部都倾注在了这些方面。
5、他们无一例外的将对规律的精微和执著作为成长的主旋律;
6、他们无一例外的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7、他们无一例外的在影响人、发展人上有超出常人的建树;
8、他们无一例外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9、他们无一例外的将国家的需要当做自己人生的第一选择;
10、他们无一例外的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实际上,一个人从平凡到卓越,并不是他(她)有意为之、主动追寻的结果。那些真正伟大的人,反而是在不经意间成就自己的伟大的。
当然,这是主观意识的角度。还有一个客观的角度,从客观的角度看过去,伟大的人成其伟大是一种必然。是其自身发展的水到渠成;也是其在所在的社会不断无私付出的必然结果。
主观方面,成为伟大的人,对他自身而言是无意识的;但朝着积极的方面不断求索这件事,又是有意识的。客观方面,伟大的人成为伟大的人是一种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必然。
前一段,有一本流行的小说——《摆渡人》。小说透过在火车事故中丧生的一对主人公的视角,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假象的灵魂世界。
在无边的暗夜笼罩的荒原之上,所有死亡的生命都或作飘忽的灵魂。他们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每个灵魂头顶都有一束不至于使自己陷入迷乱的微光。那束微光既无法照亮别人的前路,也无法照见自己的未来。每个灵魂只能在微光的导引下,做自己的选择。只有那些在微光指引下,坚定地向前走对一步,再用微光照亮新的一步的灵魂,才能凭借自己的坚定不移达到灵魂的彼岸。多数灵魂都应为内心的不坚定,因为没能走好眼前的一步,最终被荒原和暗夜吞噬掉了。
实际上,无独有偶,爱因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我可以看懂一幅画,却无法透过这幅画看到作这幅画的人,人永远无法超越三维世界,而对于上帝而言,一万维如一。”
所有最终成为教书育人楷模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走好眼前的每一步。不断地用之前走好的那一步,生成信心和坚定,促使自己走好下一步。不断的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和超越自己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将眼光和身心放在对于最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的笃定追求上。
和我聊天的那我青年教师,也不是真的遗传了什么劳模的基因。而是他的姥爷或父亲,告诉她要坚定的做积极工作的人,她照着做了,坚持做了,并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获得正向的、积极的反馈。由此,促使她越来越坚定的去做那样的人。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