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ewell 外资十年

图片发自App

十年一觉外资梦,相逢相离莫言弃。


25岁时,才终于能结束那长达7年的金融有涯学海,硕士研究生毕业了。

小激动雀跃,时不我待准备纵身一跃入金融市场中去大展拳脚。

现实却是当头棒喝。

2008年,研三,找工作,次贷危机,萧条的大环境,四顾茫然人头攒动的宣讲会,能有个offer已是心满意足,何谈天之骄子的选择。

所幸,那一年,我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个offer,那家在危机前号称世界第一大行的某外资银行,岗位是运营部门,工资税前5.8k。

虽然对于岗位没有百分的满意,但是能得到那个平台的工作机会,我是心满意足的。

内心os,牌子够亮,姿态好看,算是交代了父母和世俗的眼光。

说,工作后留的泪和汗,是当初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这点我深以为然。

银行业,因信息不对称而天生自带优越光环,外表光鲜。

外资银行,可谓众商业银行中的一股清流。没有中资那么中规中矩的死板,股份制大张旗鼓的野心,农信社所渗透的深深的本土气息……

所有对银行的成见都是外资银行的加分项。年轻,有活力,国际化,能力决定位置。

初入职的我,无疑是激动的,兴奋的,自己走上了一条清新的职场之路。都说中资银行拼资历,外资银行拼能力。谁又甘心年富力壮时碌碌无为而过?

相信凭借着我的坚韧和顽强的毅力,定能谋划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然而,职场从不相信眼泪和纯洁的汗水,任何一个庞大而又能久存的机构都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称之为制度。

个人之渺小,只配做好制度内的螺丝钉,某个丝丝入扣的环节做到位就足够了,不必知道后面有什么,前面如何走。即便它披着国际化,宽松大度的外衣,依旧不能改变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本质。

每当业务高峰时,熟练女工上身,我都会想起摩登时代和卓别林,流水线上的技工。周而复始的重复,枯燥单调毫无生机的人生。

看清楚这点时已工作两年半,有了升职的机会,不巧,怀孕了。没有勇气裸辞,也在乎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它满足不了精神的飞跃增长。

没有规划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包括升职加薪。转行是难以割舍的,毕竟倾注了太多的心神和精力去学习和进步,更重要的是还抱有期待和希望去晋升,于是隐忍蛰伏。

而今,就要35岁了。在两家外资银行工作了近十年,岗位依旧是国际结算。

重复了近十年的工作内容,业务是精深了,但螺丝钉依旧是螺丝钉,只是配件,那个庞大的机器不缺任何一枚替补。

但配件的人生已过半,再过五年十年,样子已然清楚明了。

在我看来,好的工作,是能够让我一直看到希望,激励我成长,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积极的欲求,而非一潭死水。

但是,在我自己构置了十年的舒适圈中,显然是得不到了。

辞职的理由有很多,最能说服自己的永远只有一个。

马斯洛需求理论是这么说的,在解决温饱后,对于自我实现的向往才是推动个人进步的真正动力。

好年华不过二十年,也许在我四十岁时终能拥有自己可以称得上的事业。又或者碌碌无为这一生,做得闲人一个。

人生着实苦短,只争朝夕亦无用。

以上。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Farewell 外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