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

刚下了一阵雨,只是一阵,因为天还是阴沉沉的,空气中有一种黏黏的感觉,闷热的有些压抑,很明显,很长时间盆地湿热酝酿的雨还没有下完,老天爷憋着的气还没有吐出来,所以只是一阵,也许一切只是一场大暴雨的前奏而已。

吃过晚饭,收拾打扫完后,觉得一身轻松,我信步来到了书桌前。上午一直在外奔走,晚饭后也不想坐在电视机前。我想利用这难得的自由时间随意地翻翻书。

窗外远处的江面依旧很宽阔,雨季上涨后的江水把上游的各种杂物冲了下来,枯枝败叶有,人造垃圾也有,只是被浑浊的江水渡上了一层泥沙的颜色。咋一看,视力不好的我还以为是大坝泄洪后裸露的江底。戴上眼镜细看之后才知究竟,不由感叹,视力确实越来越差了。即便如此,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之下,仍然有勇敢的人在江中背着“跟屁虫”游泳。我一边为他们的勇气喝彩,也一边为他们难过:他们渴望的清澈江水在哪里呢?还要等多久才能流到这里来?沧浪之水何时清?谁能回答?

滨江路上不时驶过的车辆急急匆匆,闪烁的车灯犹如无数的眼睛,焦虑而急切地盯着回家的路。步行的河堤上,乘凉的人们三三两两,有的还摇着扇子。经过又一个三十七八度的白天,大多数人都想出去透透气。

楼下广场上是照例一群大妈跟着音乐跳广场舞。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扭腰摆胯,以期一边美着一边锻炼。虽然我不曾体验过广场舞的魅力,但看样子,她们只要天气允许,都不曾间断过,对她们而言,还是有锻炼的作用。再者,这也是她们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只要音乐不构成扰民,我觉得喜欢也是好的。

埋下头来,又一次翻开张文质老师的《日常教学的情调》,刚好读到《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看课堂》。文章是张老师一贯的风格,温和地诉说着他对教育,教师的希冀。他希望教师不要限制,甚至扼杀孩子的天性,要从教育学的角度,去理解教师这一职业。要从生命学的角度,更开阔的视野去看这个职业,看待自己所做的工作。强调教师的非专业素养,这种素养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是身体性,包括语言,表情,眼神,听力和姿势等。尤其强调教师的表达能力。第二即教师的价值观,说到底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三是亲身体验,亲自参与。

紧接着,张老师说到了四个有关教育研究的前提性词汇。一是个人性,其实就是强调对人的尊重,强调对人的促进,强调对人的促成,最终是对人的成全。二是独立性,强调个人的尊重,个人的权利,个人价值的选择,价值判断。尤其要求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爱,那才是幸福的根源。三是自主性,也可以说是自律性,对自我职业的认同,工作的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价。第四即建设性。用温和,理性,诚恳的态度,对学生,对他人,对世界。不要期望快速地解决所有的问题,从可以着手的地方开始,只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最后一定可以做好。

许多观点都是自己平时有意识的,但是张老师把它系统的表达出来,自己的认识就变得更加的清晰了,也许这就是读书的好处之一,读好书的好处之一。

的确,我们是需要一定程度的“闲”的,在轻松,自在,闲适的心境之下,随意的去“读”很多东西,收获又是不一样的。既读书,也读人,读物,读社会,读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