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后感

      近几天阅读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管老师的书,会感觉他仿佛就坐在对面,和你侃侃而谈。他的语言朴实、直截、明了,处处涌动着智慧的水流,让你不由得拍手叫绝。之后一口气看了好几本关于管老师的作文教学书籍。尤其是对这本《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爱不释手。管老师在本书中提出了9个主张,是真的在进行一场革命,他的许多观念于我来说,都是颠覆性的。特别钟情于他的这几个主张。那一针见血的犀利语言,时时敲打着我;那高屋建瓴的风范,刻刻震撼着我,让我掩卷深思,注目品味。

一、“讲评”重于“指导”

一直以来,我的作文教学都侧重于“作前指导”。指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却发现课堂上指导得越细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越雷同,越没生气。作文前,我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哪怕说得很委婉,很“建议”。作文改下来,班上学生写的内容差不多。这让我感到很费解,读了管老师的书,我找到了答案。他说:“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前面一路自由欢快地小跑,老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地方,告诉学生,停下,慢慢走,边走边欣赏,学生摔了个跟头,老师后面喊,停,有人受伤,原地休息,包扎一下,调整一下。而不是老师在前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啊跑,学生在后面跟啊跟,跟不上,恨不得把他们臭骂一通。”管老师的这段话,醍醐灌顶。回顾自己的作文教学,花大量的时间“作前指导”,花大把的时间写评语,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作后讲评”。

“作后讲评”课,依托于学生的作文,老师带着研究文本的眼光和心态来研读学生的作文,一边改学生的作文,一边发现学生作文里的亮点或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1.欣赏,弄明白什么是好的语言;2.挑刺,弄明白什么是坏的语言;3.训练或指导,弄明白怎么样写可以更有表现力。这样的“讲评”课,就是先“号脉”,再“下药”,这药就能下得准,就能药到病除。这就是“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二、“生活”重于“生成”

在作文教学时,我往往为学生的无米之炊而大伤脑筋,因此经常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然后作文。很多次组织完活动后,学生会说:“啊,又要开始写作文了~”为什么学生会觉得写作是负担?没东西可写呢?学生们,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精彩,他们的身边明明到处是可“写”的东西:优等生,学有余力,有富余的时间参加各种活动、比赛,他们不缺写作之“米”;中等生,培优挨不上,辅差轮不上,过着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故事最多;学困生总有那么多叫人哭笑不得的趣事。学生的生活表面上看是风平浪静,内里却激流涌动……在管老师的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学生把作文和生活分裂开来。老师在课堂上精心筹划“生成”写作内容的作文教学,是对学生一种变相的施舍。作文教学,是要让所有学生拥有自食其力找饭吃得本领。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写作就是写自己的“大事”,哪怕这些“大事”在别人看来是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帮助学生发现他独特的”写作金矿”,找到他们写作上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鼓励挖掘自己独特的写作金矿。引导他们将金矿中的金颗粒以每日简评、日记、周记等有效形式记下来,写本真的生活,写自己的生活。

三、“发现”重于“观察”

在我们的日常作文教学中,经常用到“观察”这个词。课堂上我也经常借用罗丹的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告诉学生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在写观察日记时,我布置学生回家种豆芽,甚至把大蒜搬进教室。要求学生通过看、闻、摸、尝等方法,仔细观察后再写。课堂上学生的文字似乎都还不错。可一段时间后,再请学生写,有些学生颜色的变化都记不清了。我意识到:当观察只是一种外在的手段而非学生自身的需要,再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只是“过眼烟云”。所以,“留心观察”这四个字,重要的不是“观察”,而是“留心”。不“留心”,不“用心”,不将你的“心”“留”在你所观察的对象上,我们让学生反复观察,学生装模作样地看,任老师起劲地渗透相关知识,学生写出来的东西,照样干巴巴,一点味道也没有。写作,要的不是“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要的是“留心生活”。这里关键词不是“生活”,是“留心”。重要的不是你看到了什么,而是你看到的那些东西,引发你的内在的情感冲突、心灵的起伏……只有当“眼”中事物成为“心”中事物,才会有写作意义上的“发现”。只有学生的发现与众不同,才会写出独一无二的文章。

管老师带班,出书,讲学,行政,接待来访,仍然坚持每周出一期《班级作文周报》,每学期做“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每年做“我的报”装帧设计大赛。这种坚持,若无一份非凡的毅力与满腔的热爱,是万万做不到的!读着管老师这些别出心裁的主张,我觉得自己读的不只是文字,而是管老师对教育的爱与执著。这些都让我感到豁然开朗,大开眼界。这给还在作文教学里跌跌撞撞的我指明了前进方向,让我在写作教学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