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书房

相信你也遇到过,身边的伙伴要求你推荐不错的书,电影和歌曲。


这时,我有时多去想下---他是否随口一说还是真心需要分享。至于前者,我更多是社交性地说有机会会的。对于后者,我常会去翻动下最近的摘录本,依据我对朋友的理解,适当推荐下。但我指望不高!有效的分享是很开心的事,但事情就此为止了。因为朋友是否会去欣赏已然是另一个个体的事情了。换位思考,我也不一定有时间和兴趣去欣赏那些朋友推荐的作品。


又有一回,一个很真诚的朋友和我聊天,说着:现在有趣的电影,令人泪目的文字也日益罕见。我并没有急于推荐和解释,因为我也曾有类似的感觉。我个人的答案是:客观大环境中寻优秀作品如大浪淘沙,再之是“自我停顿”心理状态。


这种停顿,我通常解释为刚愎自用的世界观。工作的麻痹,生活的压力,眼界的有限,根本无法设想,体验与包容不同于自己世界观之外的东西。因此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一句“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勇气都可能大火;一张一个人遥在欧洲旅游的惬意让人心生羡慕。或许从别人的勇敢看出了对待生活的洒脱。因为这是对自我停顿的对立。心里不爽不仅是羡慕,而是觉得自己日复一日,没有改变。


面对这种停顿,我是感到慌怕的。一个被赋予着触觉听觉视觉的可贵生命(对于生命的美好,大可以大胆尝试闭起眼睛,假设自己失去了光明),却只愿意动动手指面对着手机,平时奔波于几点一线。


对于这种慌怕焦躁,我通常选择谦逊地走进图书馆,去欣赏任何一位比我优秀的写手(因为别人的图书都已经成书出版了)。在汲取渴求精神面包的过程中,我确实发现了那些曾会打动人的故事,却在今日的眼中显得如此青涩。就好比高中时拿着的几本《青年文摘》,现会发现懵懂心态与小题大做,那么也许我就当时间的打发。也许有人质疑,那还不如叫人推荐?我摇摇头,这本书是我把它归于我私人图书馆之外的,无法渴求别人替我做出决定。


拜读好的作品,信手拿起一本书,发现自己的情绪已经不能被很好地表达了,那么就迫切需要塑造一个私人的图书库。汲取最适合自己的养分。这接近是一种“无为”和“磨砺”的状态,因为这并不能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甚至也得不到朋友圈的点赞,而这些恰恰这社会主流定义成功与幸福的直接方式。然而上帝公平之处通常在此,您的孩子家人都会因您的私人图书馆改变。接近无为的一切又交给了时间


一直喜欢朴树老师的作品,每每听着他的歌曲,就感觉面前是花海抑或蔚蓝的汪洋,远处是雪山抑或是草原。有时他也玩笑,“因为缺钱了。”


我想我的语言文字也是青涩,无法进入别人的私人书房,我一直在等待你的支持和指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私人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