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进阶之道(上)

第一,建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第二,掌握企业价值分析的方法论;第三,理解市场定价的内在特质和规律。

真正能长期起作用且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以公司价值为依据的方法。

以此来对照证券投资,它在企业内在价值的研究方面也许更体现出科学性的一面,而在市场定价和估值方面似乎更具有艺术性。

成为股市中一个理性和成熟的投资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建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其次是掌握企业价值分析的方法论,最后是理解市场定价的内在特质及规律。因此,本书构思了三大认知版块,即正视投资、发现价值和理解市场。这三大部分分别对应看投资之道、价值之源和估值之谜。

投资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投资全局性的视野和思维习惯——就是对影响投资的各个主要方面都具有均衡的理解,对于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前提以及相互的影响具有辩证的认识。

全书贯穿了一条主线,那就是“高价值企业的特征”。

将概率思维、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这三个在投资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囊括到每一个重要的讨论中。

过去30年美股涨幅排名前五的行业涨幅分别为:信息服务229.77倍、批发零售131.34倍、生物医药77.86倍、电子半导体电讯57.65倍、消费品41.09倍。

我凭什么才能在这样一个最终注定是少数人获胜的游戏中胜出呢?

想要获利必然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在估值不变情况下,公司在未来卖出时的业绩高于你买入时的业绩;

(2)在业绩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在未来卖出时的估值高于你买入时的估值;

(3)公司的业绩和估值都高于你买入时的业绩和估值。

其实根本没有无论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方法——因为市场的偏好和偶然性是无穷尽的但是每个人的能力范围却总是有限的。

图片发自App

正确的投资方法即使是放在以几十年为一个单位的不断循环中也是经常有效且可重复的,而且时间越长越体现出必然性——而幸运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且时间越长越显示出其偶然性的一面。

股市里的惨败其实大多数都是“自我折腾”的主动性行为所导致的。

在一个长达112年的时间周期内,各国股市统计中的平均复利回报率约为5%,要注意到这是扣除了通货膨胀之后的真实回报率。

通货膨胀可能是促使我们正视股票资产配置价值的“长期理由”,但却不是盲目冲向市场的借口。

远离大多数人:当你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与股市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一样的时候,你就可以确保失败了。

大多数人能说出很多个股神、专家的名字和语录甚至生平,却说不出自己买的任何一个企业的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是多少。

扭曲了投资的本来面貌:从投资于一个实业和一份资产从而获得可靠的长期盈利,变为了追逐市场风潮并且在你追我赶的博弈中胜出。

与之相比,个人投资者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自由的时间”——不需要参与各种业绩排名,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太关注短期的净值波动,从而有可能更多的思考一些长期决定性的问题。

不妨这样想,对于整个宏观经济而言,包括宏观经济专家在内也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盲人摸象。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反馈互动过程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不同步的(而且往往是大幅不同步的)。预测到了某个季度的某种经济现象,也未必就代表着证券市场某种特定情况的出现,更不用提再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股票上了。

优秀的企业会在危机过后更大幅度地确立优势。特别是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情绪导致这类优质企业已经非常廉价的时候,再试图更多地跟踪宏观指标来精确把握“完美时机”不但是自信心过高而且多余。

投资者尽量少地去关注市场运行中每天都必然发生的一些涟漪,而对于社会发展的大势(比如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对应的行业兴衰)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比如萧条、复苏、过热、冷却的循环)进行更多的思考,将企业商业价值这个“根”与社会经济变迁这个“势”结合起来,可能更有利于投资的判断。

如果一个人确实决心以投资者的心态进入市场,又该怎么做呢?我想无非是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投资行为;

第二,认识到投资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

第三,小心地避开坑害了无数人的行为陷阱;

第四,知道如何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投资业务是以深入分析为基础,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获得适当的回报:不满足这些要求的就是投机。

投机者的主要兴趣在于预测市场波动,并从中获利;投资者的主要兴趣在于按合适的价格购买并持有合适的证券。

不善于等待,焦虑,急于求成,不劳而获的幻想,在刺激的体验中无法自拔,都是堕入赌博深渊的强大推力。

安全边际的第一个层次是投资组合。

我个人的建议是对资金量不超过1000万的个人投资者而言,5只左右为宜,不要少于3只也不要超过10只。

安全边际的第二个层次是价格。搞清楚投资对象的具体情况,衡量对其未来经营的基本期望值,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不确定性程度,综合考虑这些后才能大致得出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区间。

安全边际的第三个层次是避免价值毁灭的对象。价格提供了交易阶段的安全边际,但企业不断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长期持有的安全边际,而股票组合乃至于资产大类的平衡提供了财富的安全边际。

“对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自己能力圈的边界,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理性之所以难以保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失去了平常心和患得患失。而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多半是面对多变的市场难以遏制的恐惧及贪婪。

图片发自App

第一,不要预测市场;

第二,不要频繁交易。

“得失”是必然而不是偶然,选择的区别只在于“得什么?失什么?”

复利是投资世界里的核武器。抑制亏损,是投资取得成功的第一要务!

从前面的测算表来看,在10~20年内要想获得较高的回报,20%一30%的年收益率水平是必需的。截至2013年上半年熊市中的2000点,23年的上证指数的复合收益率是13.9%。但考虑到通货膨胀率,这一结果还不足以获得足够的财务自由。何况,从世界主要股市指数的统计情况来看,扣除通货膨胀后的长期收益率也就在6%——7%。

在市场低迷期间重仓集中持有优质个股,之后迎来牛市业绩与估值的向上双击。在这种情景下几年间就获得极高的回报并非神话。而这一优秀的开局,将能够成功带来足够大的本金基数。

第一,在基数非常小的时候,投资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即使获得很大的短期收益,依然不足以实现“钱生钱”的规模。这个阶段一边努力学习投资的相关知识,一边打理好主业实现可投资资本的持续积累,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当具备初步的投资资本后,选择在熊市低迷期间入市,重仓并且较为集中的持有优质的企业是一个决定性的举措。在市场极度低迷阶段,善于挑选到优秀的股票并且敢于重仓持有,是完成资本的一次原始积累的基本条件。这一阶段要避免熊市严重亏损,同时把握好牛市带来资产收益高弹性的机会。

第三,当通过一次暴利的获利完成原始积累后,资本规模已经初步获得财务自由。这之后长期的挑战在于实现稳健的增长,最重要的是杜绝任何剧烈损失的可能。只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持续收益,即使年复合收益率很平淡,也足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最终结果。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熊市严格规避亏损,牛市不追求暴利。

复利原理中“避免亏损”和“可持续性”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所不为”,要规避一切可能带来重大亏损和不可持续的投资行为。但获得较好财务回报需要一定的“收益率”这个特征,也注定我们必须“有所必为”,要善于把握住证券市场周期性波动放大收益弹性的特点,善于审时度势的在现金和股票资产之间进行比重的转换。

当上天赐给良机的时候,聪明人就该下重注。但其他时候却始终按兵不动”。

凯利公式:(赔率×赢的概率一输的概率)/赔率=仓位

这个数学公式用来衡量在出现什么样的机会时应该下多大的赌注才能利益最大化。在这个公式中,最关键的有两个要素,即概率与赔率。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概率:指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赔率:指事件发生后预期盈利与可能亏损的比值,即期望的盈利/可能的亏损。

凯利公式告诉我们一点:投资的仓位取决于赔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赔率虽然重要,但获胜概率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通常来讲,大概率和高赔率更容易出现在两种情况下:

一个未来其有广阔发展前景和优秀盈利能力的公司,在现阶段尚未被市场充分的理解。

市场对于一个只是暂时性陷入困境的企业过分的悲观,从而给出了匪夷所思的低价。

一个人的决策可以做到80%的成功概率听起来已经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水平了。但这种概率下这个人连续三次作出决策,那么获胜概率就将下降到51%了。考虑到股票市场样本的多样性和投资者能力的有限性,频繁地作出决定实际上是一个将自己的决策水准无限向丢硬币靠拢的行为。

那些实现了优秀投资绩效的人与大众失败者之间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成功的投资者用大多数的时间观察和思考,并且只选择很少数高确定性及一旦获胜将带来巨大回报的机会下手。他们理性和精于计算,耐心但又在绝佳局面出现时富于行动力。

看一个人的投资水平有一个简单的诀窍:那就是这个人在谈投资的时候是风险导向的还是收益导向的?

“风险是一种发生的可能性。因此风险本身是观察不到的,能观察到的是损失,而损失通常只有在风险与负面事件相碰撞时才会发生。研究表明,多数风险都具有主观性、隐蔽性和不可量化性。”

一般情况下而言我们确实应该在大概率事件出现时就可以下注了,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小概率事件可能导致无法承受的严重后果(俄罗斯转盘)。

永远给自己留下余地哪怕是在“有绝对把握”的时刻也不孤注一掷,是需要深入骨髓的原则。

逆向思考几乎是投资者深入骨髓的一种行为习惯。“为了逆向而逆向”的倾向更是容易招致主动性的错误。但从更普遍的角度和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逆向思维确实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规避风险和发现机会。

长期持有首先是一种对股市规律的认识:短期来看造成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难以把握。但长期来看,股价必将回归企业的基本价值。所以,长期持有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选择:放弃复杂不可测的部分,而牢牢抓住可以确定性回报的部分。

那些频繁折腾的人,整天都在为一些蝇头小利操劳,但当魔法时刻的暴利出现的时候他们却总是不在场。

芒格曾经说:“如果你买了一个价值低估的股票,你就要等到价格达到你算出来的内在价值时卖掉,这是很难算的。但是如果你买了一个伟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儿待着就行了。”

有人笑谈“守股比守寡还难”,其实这个难就难在不可遏制的欲望和对未来的恐惧。

投资当然离不开一些运气的成分,但一个人在投资上最终的高度和收获的财富却必然是与其眼界、胸襟、心性、格局呈现高度的相关性。从心态来说,有舍才有得。什么都想抓住的人,最终什么都无法得到;从境界而言,投资不是比谁的动作更快、精力更旺盛,而是比谁看得更深、更远,谁的主动性失误最少。那些被浮躁和贪婪驱使而总是在投资上做加法的人,最终会发现所有的加法都变成了减法。

会买的才是师傅。买的成功才是一锤定音的决定性因素。10元成本的投资者根本不用去判断什么顶部,只要觉得已经高估了、不安全了就可以卖出套现,轻松收获出色的收益率并且同时承担很低的风险。

人们的决策链的先后顺序及强度就是沿着“事实→信息→观点→判断→理念→信仰”这几个层次逐渐展开并且自我认同越来越强大的,越到后面的环节对于个人的影响越为深层次和牢固。熟练的投资者善于区分不同阶段并能理性地循序渐进地推进最终的决策形成。

理性的目的并不是“穷尽真理”,更不是“认定某个唯一的真理”而是永远保持动态的视角并学会从正反两方面辩证思考。

对以企业视角看待投资、安全边际、价值产生的本质、市场定价机制等投资基石的充分理解和深层次信赖,是建立起强大意志力的关键和前提。而清晰的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力,正是对抗市场噪音和盲目行为最有效的手段。

图片发自App

避免“想当然”其实并不困难,那就是深入事实,特别是注重“用数字说话”。

在进行信息搜集的时候要注意对不同观点的兼顾。应该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各类信息,只不过需要一个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主心骨罢了。

是否懂得耐心围着大象多转几圈,多触摸更多的一些真实然后再得出结论,并且保持着持续的观察和修正错误的能力,是区分理性投资者与鲁莽草率者的一个典型标志。

经常出现的另一种误解在于,认为严密的逻辑性代表着正确的决策。事实上分析的逻辑性只是思维的程序,但却并不表明其正确性。因为任何逻辑都是依托在特定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一长串逻辑推理中的任何一个重要变量出现错误,都可能得出一个“逻辑严密的错误”。

所以,寻找经营的变量因素更少,更加容易理解的生意,才是提高投资成功率的关键。而能否将投资的结果与精确的市场预测进行脱钩,更是体现了投资层次的高下之分。

投资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的企业,通常都不会去投资。

多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更多的声音,并且善于将这些具体问题安放在企业价值这座大厦中的合适的位置。

克服锚定效应就是要克服惯性思维,首先必须养成向前看的习惯,具有前瞻意识。另一方面就是避免价格和走势的干扰,只看事实依据而不要猜测市场情绪。

要克服自命不凡这种顽固的心理弱点,最重要的就是拿出一张表,在上面记录下自己最不懂的那些东西并且认真地记录下自己的每一笔错误。更重要的是学会用”概率和赔率”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学会把安全边际作为一种行为的习惯。

行为金融学及心理学、专业财务及证券分析、投资史及社会发展变迁这三大领域,共同构成了投资世界中最重要的三座知识高峰。

高质量的判断标准是更靠近事实的整体并能由已知信息推导出高价值未知信息。

我们要谨慎地采纳信息,并且对于信息与发布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一种敏感性。更重要的是,尽量确保一笔投资决策是建立在一个基本面的长期趋势上,而非碎片性信息的组合。这样就更不容易被突发事件和不明信息所干扰。

更好利用信息一个前提是能将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在我看来,可以将所有企业的信息分成三种情况进行收集和解读:生意特性、重大影响、加深认识。

说到底克服认识偏差和决策链过程中信息扭曲的根本方法可能在于两点:

第一,搞清楚并且强化自己的能力圈,坚持待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

第二,建立起一套有效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体系,对生意、企业、投资建立起框架性的思维方法。

图片发自App

仅仅对企业的基本面进行大量地收集远远谈不上企业价值分析——价值分析必须首先明白价值是怎样创造和毁灭的,然后才去有目的地搜寻和组织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基本面资源进行分门别类,使得其能更好地展现企业的价值特征和整体的价值轮廓,才是有意义的分析工作。

当一个人开始觉得自己看市场“很准”,有某种预测市场的“天赋”的时候,这个人就开始为自己的大败埋下种子了;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预测市场波动是徒劳的时候,他的投资意识就开始觉醒了;当一个人决策时放弃“一定会怎样”而拾起“概率和赔率”的时候,他的投资就得到一次升华了。

投资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等待中度过的。无论是买入后长期持有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守候,还是等待着比较合适的介入机会,都是如此。

三种价值。内在价值,市场价值(股票市值)和账面价值(净资产)。

账面价值对于一个企业的评估具有较好的直观性,一定的稳定性,以及过于静态和易被粉饰影响的局限性。

那么内在价值到底是什么呢?巴菲特给出了经典的定义:企业在经营的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现金流的贴现值。

15%就可以作为贴现率来对未来的400万元预期现金流进行折现。这个计算实际上就是现金流折现法(DCF)。这种方法只适用在一些经营极其稳定,业务模式非常简单,影响经营的变量要素非常少的企业。

它的原理告诉我们,企业的经营存续期足够长是一个企业酝酿内在价值的基本条件。其次,企业的经营存续期内的最佳经营结果应该是产生大量的自由现金。此外,在预期回报的时候必须要对未来预期获得的这些自由现金进行合理的折现。

图片发自App

46年中,占据美国股市回报率排行榜前几十名的绝大多数都是消费、能源及医药类企业。首先一个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行业都是人类最最基础的需求且其持续性接近于永恒。第二个原因是消费以及医药行业更容易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主要建立在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这一特性使得其优势更容易不断积累强化。

影响一个企业现金创造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从生意运转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视。

图片发自App

高固定资产投资支撑的生意,就意味着扩张的高边际成本,就导致持续的高资本性的支出,也就决定了其销售所赚得的利润将有相当大部分不能放进自己的钱包而必须拿出来再投入生产,现金就这样溜走了。

先货后款的生意如果具备“高连续性”和“低坏账率”,依然可以创造强劲的价值。前者需要企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而后者则需要关注应收账是集中在少数大客户还是分散在众多客户中(越分散越好),以及客户的基本资质情况。

如果说应收账款、预收账款与销售收入的关系体现了销售特征上的现金留存能力的话,那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预付类项目与应付、预收类项目的关系就体现了企业在产业链中是相对强势还是弱势的地位

企业的现金周转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拖延天数。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到如果这个数字是负数,就表明企业的还款周期远高于其存货变现、应收账款回收的周期,这个时间差越大,企业就越可以更多次地将拖欠的欠款投入到运营中去。

现在用DCF三要素来衡量企业的内在价值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在面对一个企业时,我最先进行的就是收集所有能够有利于我对上述三个要素进行判断的资料。比如从企业上市融资说明书中的相关段落(一般是“行业与业务介绍”部分),从行业特性和生意特点的角度衡量第一要素的贴近程度:从企业的财务指标(以年报为主)审视有多符合第二要素的要求:从企业当前的竞争格局及发展战略(来自上市融资说明书“行业竞争”部分,券商调研报告,网络信息收集)去分析它在第三要素中所处的阶段。

与DCF公式一样,三要素方法同样不适宜作为估值来使用。它不是用来计算一个企业该以什么价位买入,而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多大程度上符合高内在价值的特性。换句话说,DCF三要素是一种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生意的,理解好生意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属性的一个指导原则。

公司价值创造的两个根本衡量因素,即资本回报率和业绩增长力。

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以高于融资成本的资本回报率来实现增长,并且最终转化为自由现金。

ROIC的优点是首先从盈利的角度它剔除了所有干扰到业务真实盈利水平的因素,其次从投入资本的角度它又剔除了不参与业务的多余资本,并且避免了资金杠杆对资本收益情况的扭曲。ROIC=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投资资本。

图片发自App

从国家的发展历程来说,2011年中国人均GDP大约是5400美元,这一水平正好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1973年美国人均GDP为5230美元)的水准。从那时起哪些行业的ROIC始终处于高水准,哪些起伏不定,哪些良好稳定,哪些走了下坡路,值得思考借鉴。

相比ROIC而言更重要的还是净资产收益率。从这些数据来看,医疗健康、IT软件、某些消费品不但资产回报率较高且持续性也较好。

图片发自App

股价的变动则来自于两个方面:每股收益×每股单价=公司业绩×估值。由于这个企业的估值稳定,投资者持有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收益将主要取决于它的业绩增长,如果5年间它的业绩增长只保持在5%左右的增速上,这期间的投资收益率也就仅有5%

图片发自App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对象无疑是高价值均衡导向类,它表明企业拥有一个很好的生意特性并处于一个有利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但这类企业又容易被赋予一个较高的估值,所以当它出现阶段性负面因素打击而股价大跌时最值得关注。

最容易迷惑人的是盲目增长导向,其极高的收入和利润增速往往因受到市场的追捧而成为阶段性的明星。但很低的资本回报率及高度的融资和资本投入需求,表明这个生意的盈利能力在本质上很脆弱,一旦行业不景气很可能碰到大麻烦。对于这类增长,需要重点考察两点:

第一,其资本回报率是否超过其融资成本?若低于融资成本,就转为价值毁灭导向。

第二,这种增长是否最终能转化为稳定的份额并在此基础上恢复盈利能力?

低增长的高资本回报率导向企业则更容易出现低估,市场总是偏爱利润表上的高增长而忽略高资本回报率。只要配合增长的高可持续性和确定性,特别是配合市场给出的低估值,即使是较低的增速长期来看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一方面是业绩的长期复利增长,另一方面是极低估值的恢复性修正)。但特别需要关注这种企业是否重视股东回报,警惕有盲目多元化投资冲动、内部利益输送严重的公司。

你可能感兴趣的:(股市进阶之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