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亲密关系》 - 第四章 内省 (二)

亲密关系

作者: (加拿大)克里斯多福·孟
领读者:博庚

#第四章 内省 (二)#

@作者说——

#穿墙而过#

  • 日常的例行事务、潜意识的习惯,再加上逃避冲突的倾向,经常企图在我们之间制造嫌隙。

  • 在内省阶段中遇到无形的墙时,生活可能会变得十分艰难。

  • 人类似乎有让困境更加恶化的倾向,因为我们会用最不健康的方式来面对逆境。

  • 停滞、死气沉沉、缺乏兴趣或燃烧殆尽的感觉是亲密关系遇到墙壁时最早出现的信号,这时候我们必须开始内省——或“寻找灵魂”——才能让亲密关系继续成长。

  • 亲密关系出现停滞状态,意味着你的生活即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变得更好。

  • 要在墙的阴影下过多久,总是由一个选择来决定。

  • 有一条路可以“穿越”障碍,它是一个选择,是在我身处两难处境之外的另一条路。要充分了解这个选择,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道“墙壁”到底是什么。我给这道墙起了个名字,叫作“受害者监牢”。

#受害者监牢#

  • 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只能用三种身份(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来看待它

  • 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时间长短,都会让你害怕再次受到不平等待遇、被处罚以及其他形式的牺牲。

  • 人类处理问题的机制会驱使你采取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来处理你的问题。

  • 心存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会愤怒地设法逃离痛苦,于是他会把问题怪罪到别人的头上。只要你可以找到人来怪罪,就可以不被惩罚——至少可以暂时躲一下。

  • 为什么要迫害自己呢?纯粹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人可以怪了,而迫害自己可以让你不必感受当受害者的悲惨。

  • 坚持完美主义的迫害者认为,受害者的不完美是所有悲惨之事的肇因。愤怒则让你得以否认所有痛苦感觉的存在,而强迫心中的受害者站起来继续努力追求进步。迫害者用理直气壮的态度来鼓舞自己,让自己跟软弱的受害者保持距离。

  • 我们心中的拯救者所做的事,就是努力地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 拯救者最正面的态度,是除了同情受害者之外,也同情迫害者,并提供有益的忠告。

  • 拯救者会用分析、周密的计划、容忍和卓越的道德感,来帮助受害者站起来并继续向前走似的。拯救者乐观地相信,受害者有一天一定能恢复独立,不再需要别人的帮助!拯救者总是努力地设法平息迫害者的愤怒与不满。

  • 拯救者的态度才是让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且让迫害者得以放纵脾气的原因。有受害者和迫害者的存在,拯救者的存在才有其必要。

  •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会在“受害者监牢”里不断转换角色,在选定自己的角色之后,再借助周遭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空缺。

  • 不论何种方式,你都会体验到自己心中同时存在监牢中的三个角色,或看到这几个角色投射在外在的世界。

  • 身体要告诉我一些重要的事,疼痛只不过是引起我注意的方法而已!

  • 在亲密关系的内省阶段,你有机会了解到问题其实只是个指标,它指出远比受苦的人本身还要重大的事物。你得到了离开“受害者监牢”,并且了解真正自己的机会。

  • 当到达内省的阶段时,你往往已经由于不断的角色转换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且身心俱疲。到这个时候,你已经完全把内心的监牢投射到亲密关系上了。换句话说,你现在把亲密关系看作监牢。

  • 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人。

  •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原则如下: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读后说——

  • 当亲密关系改善并不是一帆风顺,常会出现阶段性停滞,这时就是内省好时机,此时可选择逃避,也可去直面,直面「受害者监牢」。

  • 始终会有问题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内在的三种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不断切换。或沉迷于自悲自怜无法自拔,或自我惩罚自我责怪,或积极应对去解决。三种状态都是自我感受和构建且相互依存。自我觉察,看见自我的身份状态,主动积极应对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 深陷于「受害者监牢」,跳脱并不容易。每段亲密关系都是独特的,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遵循一些原则,让思路或信念更开阔。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亲密关系》 - 第四章 内省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