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茫茫一生好干净

断断续续读完了《曾国藩传》。读至结尾,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内心里一阵难受,恍惚一生,即便不说是英雄命短,也是可叹无法超越环境局限性的悲哀。

对历史涉猎有限,所以读此书的态度,是怀抱着怀疑主义和探索精神。读至中段,有些许质疑,曾国藩其人其事,真有如此圣人境界、无私无畏?而果然经历种种打击与关系摧残之后,曾开始有所变化。但这种外圆内方、核心是真的状态,也是需要纠结打磨的吧。

这本传记,以曾氏的起点、主持的几项大事儿为核心,大致呈现了曾氏的一生起伏,展现了其真实个性。曾氏天资一般、甚至有点驽钝,但也因此勤奋刻苦、事事求一个踏实。这也是贯穿其一生为人做事的品性特质之一。几个大模块事件,剿杀太平天国、与外国人周旋、培养青年才俊。为同卷入战争血与火兄弟担忧的苦,地方官员合伙挤兑的苦,战绩累累却被君主防备的苦,公正对待异己被批“卖国”背上黑锅的苦,思想开明培养徒弟反“被咬被负”的苦。我没有曾氏“要做大事”、本心为圣的境界,所以在这种种之中,只看到了太多苦楚。

一直不喜读人传记。此次也算当做脚本看,当做故事读,当做老师学,除了感性感叹“为官太苦”,也学且记几点:第一是个“拙”字。“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不论天资高低,为事须得拙。天资甚高,不拙无以挖掘、尽情展现天赋之才,有负上天垂青与自我价值;天资平平,须得以拙来补充,执着于一事一物,渐渐会有不期收获,不论是何种方面的,其作用的发挥甚可能是无形之中的。第二是个“慎”字。这和“拙”也是一脉相承吧,因为处处时时守住了“拙”字,所以扎实踏实。而这个品质,在曾氏遇到了地方官员,或者说同僚相倾之后,领悟、体现得更为深刻。曾氏在人生的高点处,愈发慎言慎行,对家人也反复叮嘱,大权大位而兼享大名,能善其末路者,自古曾有几人?只求渐收晚节而已。读至此处,觉着曾公真是一个明白人,看透官场种种、为官来去路。明白,但既然是场中人,便只能更遵守规则,小心谨慎。第三是个“通”字。曾氏能够看明白仕途此路前路的本质,是因为他心怀大事业,对于个人得失不以为意,也才有了他的格局、视野、站位。除了在得失上的视野通透,还有人情练达的通透。适应官场,为了完成目标而适度的“同流合污”;不计前嫌,对背弃自己的学生予以客观评价,恰似为了达至“善”而不得不为的“恶”。第四是个“恒”字。行文至此,忽然觉得作者将曾公人格特质的首要点归纳为“拙”,的确很对。如若不是一个“拙”人,何来得一辈子的谨慎与持久。初心之恒久,也即是曾公关于此生要为“圣人”的决意、要做大事业的决断,决定了他能够无私得用心用力培养年轻人,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外国人及他们的“奇技淫巧”。

全书的最后一段,很平实的结尾,作者隐喻曾公为“补天填海”的女娲精卫,用一生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证明了“意志力的高度”和“局限”,竖起了令人“肃然起敬的丰碑”。

每个人都有自己读书的方式,所以会get到不一样的收获。如果说开卷之初,是想从曾公的经历中学官场生存的技巧,那读罢掩卷,内心又回到了悲凉绝望的原点。没有得到太强烈的激发,也没有受到更深刻的刺激,这或许是一件好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茫茫一生好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