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本身不是问题,只是玩游戏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睡觉和吃饭,这就引起了爸妈的焦虑和担心。
家长第一反应是想要矫正孩子这一行为:
严厉管束孩子的游戏时间,限制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不允许玩;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火冒三丈,不是摔手机就是打孩子;
有些家长前期是讲道理,后期发现不行,就开始打骂模式。
我在郑州青舟青少年教育中心这么多年,了解到对沉迷游戏问题处理方式最专业的是汤加辉老师。
他接触过太多玩游戏的例子,发现采取以上处理方式的家长,都没有很好的纠正孩子沉迷游戏这一习惯。
反而让沉迷游戏这一习惯愈演愈烈。
原因在于虽然父母矫正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却侵犯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意志。
引发了“你让我往东,我偏偏要往西走”的逆反情绪,让孩子和父母处于无休止的斗争中。
半夜起床的时候发现在被窝玩;
上学期间去网吧玩;
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躲在家玩;
将手机放在课本下偷偷的玩……
等你大骂一顿,他只会更加的斗智斗勇,试图让自己玩手机变得更加隐蔽,跑到更远的地方上网。
有时候孩子沉迷游戏,只是因为父母不允许,他就偏要玩。
每一次来自父母的批评和否定,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触发孩子内心的郁闷。
从而不愿意改正,反而让负面情绪又一遍的在内心的累积。
最终和父母产生争吵,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
在中国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总是得到挫败和批评,而学习压力又沉重的压在稚嫩的肩膀上。
游戏被父母老师否定,却能够带来内心的快乐和放松。
特别是当孩子经历过一整天,甚至说一个学期的乏味辛苦读书后,好不容易可以接触到手机游戏这一个简单有趣的娱乐方式。
既不需要出门,又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但却是总是被父母斥责,严重的甚至会剥夺假期的游戏时间。
这使得孩子想要迫切的抓紧每一刻的,可以玩游戏的机会,开始绞尽脑汁的想,怎么样才能玩游戏。
所以当面对孩子沉迷游戏,家长不要采取过度矫正的方式,应该通过自身的行为,去让孩子寻找其他的放松方式。
而不是将放松的方式局限于游戏中,毕竟一味的禁止孩子玩游戏是难以奏效的。
游戏在如今既承担着放松和娱乐的角色,又担任着和伙伴一起互动的媒介。
父母要在孩子的面前自觉的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如果需要使用手机,应当寻找相对独立的空间。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应当更多的去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亲子性的活动。
亲子性的活动,既可以促进家庭的和谐,又能帮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娱乐方式,从而让他们扩展兴趣。
在扩展兴趣的同时,父母也要思考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改变原来的沟通方式。
原来小宇经常熬夜玩游戏难以自控 经常从每天的晚上一直玩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然后在学习中体现出无所谓状态。
目前孩子的状态具体概括为: 作息紊乱、沉迷游戏、缺乏动力。
后来小雨的父母选择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开始逐步给小宇一定的信任,去引导他自己管理自己。
在孩子成长的前阶段,我们花在了大量的时间去帮助孩子成长改变,却忘记了孩子是可以自我改变的。
所以父母应该让自己的角色,从管束者转向为引导者,从而促使孩子选择自我的改变。
虽然在充分放手后,小宇迎来了更加糟糕的一段时间,但是他在糟糕中不断的选择自律,慢慢的增强了自我控制能力。
在汤加辉老师的指导下,作息时间慢慢的规律了,玩游戏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最近的一次月考中取得了前进65名的成绩。
在学习结束后,不在沉迷于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打游戏,而是开始和家人聊起生活中遇到的新鲜事,去和朋友到外面转转。
“不是我们教会了孩子如何成为更好的孩子,而是父母不断在孩子的问题中成为了更好的父母。”
所以当父母感到迷茫时,应该选择不断的学习,在关键时候寻找指导老师的帮助,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