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说“人不学,不知义”。青少年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学校教育。一直以来,中小学在为社会培养人才、传播文明、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支柱性作用,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存在的问题。咱们聚焦一下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
高中学校之间,名校比清北人数,普高比一本上线率,分数就是王道………
大学校园内则是,天之骄子投毒舍友,工作就业薪酬首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象牙塔更是所在皆是也……
这些现象暴露在高中和大学,可问题的根源可能在小学或者幼儿园甚至是孩子的家庭。
我们试着来梳理一下三个根本的问题:“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
第一个问题:“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基础的母题。
印度泰戈尔说:“教育不应当只从智力着眼,必须力求使受教育者变的更加敏锐、文明、更加宽松仁慈。”
我国教育部文件说:“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两者的论述中,智力的开发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公民的基本素养则是更重要的一块!
因为科学家、数学家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将来只是社会的一个普通公民!即使是科学家,做人的基本素养往往也是他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我们小学有各种素养课,可是高中了?高三了?为什么到了高三就一下子时间紧、任务重了,就必须“其他的先放一放,全力以赴提高成绩?”
为什么高三不能和高一高二一样,保持学习生活匀速节奏,正常跑完高中最后一程?
为什么所有的标准最后都演变成了分数第一!学校教学评价看升学率,老师工作业绩看学生的分数………是观念问题还是制度问题?
图片
我以为当前我们的教育目标是:着力培养四条腿走路的人:
智力的开发、公民素养的培养、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四者并行!
其一,智力的开发不可放松,但可以有梯度,不能全员奥数,更不能学习前置,如幼儿园小学化!
其二,公民的素养至少应包括文明礼仪、责任意识、卫生意识、契约精神、自强奋斗等素质!做好这一块关键要要从家庭教育入手!
图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待人接物的文明礼貌,还有基本的卫生习惯等,都直接来自于父母熏陶和浸染!
所以,我建议:所有父母持证上岗!
是不是所有新婚登记的夫妻,都得系统学习如何优生优育,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爸爸或妈妈?
建议婚姻登记机构免费下发相关资料,并规定半年内学完集中考试合格后,颁发合格(优秀)父母资格证,这个可以补考。孩子幼儿园入学必须检验这个证书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像绘画,这个公民素养的底色必须打好。这样就可以把公民教育前置,就可以减轻学前教育的负担,幼儿园紧接着培养和巩固这种公民素养。
不是有一首儿歌唱:“排排坐,吃果果,东东不在留一个”?这就很好体现了公民素养。
你看看:是“排排坐”,而不是一窝蜂拥挤,这不体现有序的秩序?“东东不在留一个” 不正体现了公平和关爱吗?
图片
其三,学生体育的锻炼不妨前置到幼儿园和小学。
孩子天性爱动,咱们就顺其天性!每天家长陪孩子一起锻炼,小学一个月弄他一次运动项目的测试(多设置几个),不合格就体育加练整改。每两年一考核,体能不过者寒暑假接着加练。
其四,心理调节方面,建立学生家庭电子档案。
现在孩子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也越来越脆弱。但很多心理问题实际上都源于家庭。只有加强家校沟通,驾照隔离才能产生教育合力。
如果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是就可以建立孩子的家庭成员电子档案?这个电子档案随孩子迁入新班!方便班主任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笔者是一个一线班主任,常常到高三的下学期,会重新认识某一学生,再了解这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的一些家庭秘辛后,我经常回感慨:“原来这孩子家里有这样的变故,所以孩子才成了现在的这个模样,但是如果高一我就知道这个情况,可不可以避免或者不同程度的改善孩子的问题了?”但现实没有如果,很多时候只能唏嘘而已,因为已经太迟了!
当然这里也得注意避免信息的泄露。万一班主任自觉能力有限,他可以求助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或者专业的心理老师!
第二个问题,能力有限,我不谈 。对于第三个问题,我以为要破除一些错误观念,在实践中去沉淀教育模式!
首先破除的理念就是判断教师高下的标准——以分数论英雄
其次破除“课堂就只能在教室”的偏见。
你学习语文课文《春》,怎么就不能带学生到学校的校园内,一边实地感受春光一边上课?
图片
你上地理地形地貌课,怎么就不能就地取材、去某岩石景点实地考察上课了?
难道书本上的春天比教室外的窗户更真实?学习真正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去感知、感受进而诱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不是背住几篇课文,坐全对一本习题!
写到这儿,我想教育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也许已经有很多大人物在思考解决了?我这个非“肉食者”,又何间焉?
我默默地低头,打开考试试卷,看看默写题哪几个字容易写错?准备改卷吧!
楼外阳光漪漪,今晚我“三位一体”,值班到月过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