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诱惑”和“强迫”这个方法,育儿路上事半功倍!
作者|Pinky 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图片|unsplash
在麦德龙超市里,一位阿姨站在商品货架前,跟同伴说“这个爆米花很好吃”,然后拿了两大桶放在购物车里。
她接着往前走,说着“这个杯装咖啡很好喝啊”,一下子装了半购物车咖啡。
一个妹妹小碎步跑着,跑到冰箱前停住了脚步,眉飞色舞,心头雀跃,就差要跳起来,说道“就是这个,就是这个,特别好吃……”
我这个充满好奇地小馋猫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等她们走过去后,我也把这几个特别好吃、特别好喝的商品默默地放进购物车,然后推到了付款台。
又一天去逛超市,打算买个洗发露、牙膏什么的,正在挑选,考虑着买哪一种。
一位大姐过来推荐道“买这个好,而且现在还有活动,合适”。
我看了看,不知道大姐给我推荐的是什么牌子,说了声“我再看看”,赶快走开了。最后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了洗发露、牙膏。
还打算买个淀粉回家给女儿做三文鱼丸子,一位阿姨赶忙推荐一款,说我看好的牌子怎么怎么不好。我应了声,拿着自己挑选的东西,赶快走开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里面提及到一个观点,想让孩子做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让孩子不做什么就去强迫他,忽然感觉好有道理。
就像我逛超市的时候一样,别人潜移默化地“诱惑”让我买了那么多本不打算买的东西。
而费心向我推荐商品的人反而都失败了,因为后者让我有种被强迫购物的感觉。
不羁放纵爱自由,是人的天性。有选择权很重要,至少感觉自己有选择权,强迫大多数是行不通的。
这不仅可以适用于大人身上,更可以适用于孩子身上。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难以接受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
在教育中,想让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让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你可以千方百计地去诱惑他,去引导他,可千万不要想法设法地去强迫他!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做什么事,应该恰当地对他这方面给予诱惑、给予赞赏。
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
要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好好想想,感受一下什么才叫诱惑。
关于阅读,一起聊天的时候,可以说说自己读得某本书讲了什么故事,讲到关键时刻可以说自己下面的内容还没看呢,一点点地引导诱惑孩子爱上阅读。
关于吃饭,不要强迫孩子吃不喜欢吃的食物,比如说不要对爱吃肉而不爱吃菜的孩子说,“如果不把菜吃了,就不给你吃肉”,这样的话只能让他更讨厌吃菜。
不妨把话反过来说,“必须吃完肉才给你吃菜”,这样倒可能刺激他对菜的兴趣。
当孩子表现出不爱吃饭或不爱吃某种东西时,千万不要说出这件事,更不要因此教训他,也不要急于找替代品。
就装作不知道,该让他吃什么,就把什么东西拿来。父母只负责端上来营养丰富的饭菜,然后就只管自己享受这顿美食就好了。
看着父母吃得那么香甜可口,孩子也会受影响。作为父母甚至可以找机会用语言暗示孩子很喜欢吃这个。
比如当着不爱喝牛奶的孩子的面对别人说:“我孩子什么都爱吃,不挑食,一口气可以喝下一大杯牛奶。
想让孩子不做什么就去强迫他吧。比如吃饭,有多少人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顿顿追着喂,甚至跟孩子在吃饭的问题上谈条件。
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也不少。”
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过于强迫孩子了。
吃是人的一种天性,怎么可能需要费那么大力气去让孩子张嘴呢?
在吃饭问题上,父母干涉越多,越逼迫孩子吃饭,就会进一步破坏孩子的食欲。
事情就会变糟,甚至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厌食症状。
如何让孩子有正常的食欲?其实很简单,不强迫,顺其自然。
孩子某一天胃口大开,什么都想吃,某一天却什么都不想吃,这都正常。
作为父母要做的是,注意食品的营养搭配,把应该给孩子吃的东西拿上桌子,但他吃哪一种、吃多少只是自己的事。
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
类似的策略也适用在孩子以后考试中,“考好了不奖励,考差了不批评”。
这样做会使孩子在吃饭中、在学习中没有压力,更能坦然面对吃饭、考试,从长远看更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进步。
关于吃饭,不要在各种食物间画杠杠,不能说这个有营养要多吃,那个没营养要少吃。拿上桌的食品就要允许孩子自己选择。
另外,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而且影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
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烂摊子”上就可以了。
想让孩子不做什么就去强迫他吧,再比如说网瘾。
曾经读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个孩子每天清晨都去敲打一位老爷爷门口的垃圾桶,玩得不亦乐乎,严重影响了老爷爷的睡眠。
终于有一天,老爷爷忍不住了,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你们每敲打一天我就给你们十美元。
果然老爷爷每天都给他俩十美元,几天后,老爷爷把钱降到五美元,又几天后,降到一美元。
从那以后,两个孩子再也没有打扰过老爷爷睡觉。
因为这项游戏不仅变成了任务,趣味性没了,而且报酬越来越低,还有被人压榨的感觉。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上网,甚至达到沉迷的地步。那么就可以像这个故事一样将其转为“任务”或“惩罚手段”
孩子想买一个玩具?孩子做错了什么事?告诉他玩游戏去吧,上网去吧,必须玩够多长时间才可以噢。
这样,孩子慢慢觉得上网、玩游戏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任务,是一种惩罚。
反复多次,可能会让他对上网、游戏产生逆反心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说孩子特别爱吃糖的问题,同样可以把它转为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或者“惩罚手段。
从为人父母那天起,面对一个完美、独立、有无限潜能的生命,就开始了漫漫育儿路。
然而教育孩子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知不足者好学,学然后知不足。
实践之前,理论先行。
有人说,即使你看了n本育儿书,了解了100种、1000种育儿方法,在实践中,你也会照样完全不知所措,照样要因为孩子的事每天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话虽如此,可是山的那边还是山,只有过去的人才有资格这么说。
育儿也一样,该学习还得学习,只有学习了,才有资格说,原来所学的很多知识与实践有些出入,但总好过一头雾水。
想让一个人做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让一个人不做什么就去强迫他,这个规律其实适用于很多人,也包括我。
这个看我逛超市的购物状态就知道了
不仅在购物过程中,在日常生活的,也是如此。
强迫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即使说十遍、一百遍,也抵不过引导、诱惑一个人的只言片语效果更明显。
Hi!我是Pinky,全职妈妈,曾经是律师、专利代理人,喜欢读书、美剧、旅行,做真实的自己,写走心的文字。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