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以前觉得把事情做好,把书读好,不用去管别人,就不会受到伤害。现在才知道,没有人搭理也是一种伤害,人际关系是人生一堂必修课。

每天工作时间很紧凑,没有多少时间看书,真想每天都能看五个小时的书,看书能让我们知道怎么和外界相处、互动。

为什么对工作没有多大的专业兴趣?因为工作缺乏掌控感,付出不一定能够得到正反馈,有可能自己做的事,功劳被记在别人头上,公平与否要根据组织利益决定。如果组织本身就占有很多资源,那就要靠搞关系去争取正反馈;如果组织资源要靠拼抢得来,那么要靠发展业务,凭业务能力争取正反馈。

上一篇公众号文章阅读量有50+,上一篇之前的阅读量只有几到十几,这就是一个正反馈。

以前我觉得自己在30岁以后还没有混出点名堂,人生就没有希望了。自从读了一定量的书和学习一定量的知识(大部分在得到APP)以后,虽然觉得还是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人生充满着希望,30岁过了还有40岁,40岁过了还有50岁,50岁过了还有60岁、70岁,甚至是80岁、90岁……

我的女儿快两岁了,她看见我扫地会着急忙慌的找撮箕递给我,到外婆家吃饭,看见摆菜了,会赶紧从碗柜里拿碗出来。孩子的行为是潜意识的,他们会自发的去找那些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有些成年人觉得生活很难、很苦,是因为他们在小时候成长的过程中自发寻找的动力被压制住了,失去了追求价值实现的勇气。生命要活得舒展,就要让自己有用,对社会有用,对别人有用。与其抱怨命运不公,不如主动寻找别人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是一个人该做的事。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沮丧和气馁,我们只有勇敢向前。

正因为有困难和挫折,生命才会绽放光芒。以前我觉得这句话是鸡汤,现在我是由衷的相信和认可。如果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那不是人生,那只是造粪的机器。

在中国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掌握了主要的社会资源,按说他们就可以躺平了呀,但是他们并没有,为了刷存在感,他们弄出了玄学、清谈这些玩意儿,他们也在努力地满足本阶层的精神需求。

我开公众号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希望我的文章或者文章中的哪一句话会提醒到哪位朋友,这是我写下去的动力。我会不断学习,提升文章的价值,希望能够提醒到更多的人,哪怕说出了朋友们想表达而没有表达的情感,都是好的。

做事情,闭环很重要,也就是要有反馈。像我的公众号文章,多一个人评论和少一个人评论,我的心情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没有阅读、点赞或评论,说明我写的还不够好,还得继续努力;如果有朋友评论我写的好,我会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动。形成闭环以后,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写作会把思想掏空,通过学习继而再装入新的思想,这样掌握的思维工具就会越来越多,再把不同的思维工具进行组合,还能创造出新的思维工具,遇到各种场景就能运用不同的思维工具找到对应的应对方案,或者提升应对方案的逼格。

让我们过得更好的,永远是我们服务别人的能力。各行各业无一不是在为社会不同的问题提供着各自的解决方案。去发现别人的需求,然后满足它,从一个最小的闭环开始,一直做下去,说不定就能形成一个行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人的生存空间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