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一年四季的开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当黄河玩够了想重新寻找入海口的时候,不经意间流向了微山。汹涌而来的黄河水,咆哮着,吞掉了庄稼、树木、房屋、道路;还有在村庄里跑着的鸡、狗、牛、羊……微山成了岛,更突出了。黄河水转了一圈,是不是不满意这个地方,留下一大片的水,悄悄地走了。

  当浑浊的黄河水澄清下来变成清澈之水后,原来只生长庄稼、树木的湖底,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藕?土地就是被水覆盖了也像农民一样,没有闲下来的时候,生长和奉献是其本性。藕发芽长出了满湖的荷花给惊恐的人们带来了欢喜。人们知道,花开佛来,平安吉祥。清凉的水与高洁的莲,将让这里成为一方净土。于是,人们由讨厌水而喜欢湖了。

  一个湖若就一汪汪的水,明晃晃的什么也没有,那时多么的寂寞和无趣啊。这样的湖怎么能叫湖呢?!不论他多大,也只能是一个坑罢了。坑里一潭死水,没有诗意。人不愿意靠近,鸟儿也不愿意飞进,就连鹅鸭也不愿意去里面游泳;只有难闻的气味。没有生机的死水滋养不出绿色,没有绿色的地方也就失去了希望。微山湖有了藕,成为了荷的世界,从此鱼翔鸟鸣帆飞,生机盎然。是藕滋养了湖,湖养了人呵!

  因何得藕?藕从何来?父亲说,他爷爷的爷爷也不知道。这我相信。湖里的人都相信。怎么来的?抑或是黄河水冲出了古墓中沉睡多年的莲子,复醒了,扎根于微山湖;或是穿湖而过的运河过往船上的客人不小心抛落的莲子沉入了湖底,来年发芽生长了;也可能是有人从别处移栽来的,年复一年,越串越多……更有那神话传说,是三千年前从印度传来的,是修行来的。不管怎么来的。藕生荷,荷变藕,就这样年年生长在微山湖上,成为了一道风景,让湖区人的日子有了色彩和滋味。生活中,有些东西没有必要去弄清楚;真弄清楚了,也就失去了美感和神秘感。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境界啊!

  俗话说:“三月三,藕出簪”。过了四月,从五月开始吧,就有性急的荷窜出水面了;到了七月最盛的时候,微山湖已成为绿色的海洋、花的世界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最好看的季节。这时候,要坐上竹筏到大湖里去才好。水泥砌的码头,泊着许多只头部尾部都有些翘的竹筏。叫它竹筏却见不到竹子。原来是用塑料吹出来的竹子样的塑料管。万能的塑料啊,在生活里处处显现,方便了生活。撑筏人轻点竹篙,将竹筏点离岸,冲出扎堆的竹筏中;然后发动挂桨机,手扶机杆,驶向大湖深处,驶向叶绿花红的荷花荡。不一会,人便融入红花绿叶中,亮绿的光影便也愉快地漫上竹筏来。竹筏上的人便惊叹起来,你摘朵荷花放在胸前,他摘枚荷叶顶在头上,仿佛世界一下子清凉起来。有人欣赏的荷花,阳光下开得更艳了;有人注目的荷叶,风中用力舞蹈着,在远处看似绸子在飘……夏季的微山湖,美不胜收。

  转眼到了九月,秋意袭来,谢了的花成了莲蓬,硕绿的叶逐渐黄去,凸起的筋慢慢的成了红褐色,莲梗失去了水分,许多在贴水处折了,不能站立起来。这个时节,秋雨绵绵,风一阵比一阵的凉,吹白了芦花,满目尽是枯荷残枝了。“留得枯荷听雨声”。也是别有韵味。曹雪芹把枯荷改成了残荷,陡然让荷有了生命力。“留得残荷听雨声”,让林黛玉喜欢,原本要将枯荷拔走的贾宝玉,像得了圣旨一般,不得不改变了主意。此时节,荷的艳丽去了哪里呢?父亲说,荷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了。花谢叶枯之时,藕正生长成熟。只有懂得感恩,才有了世界上的生生不息。连家船上的挖藕人开始了忙碌起来。荷变成了藕,走上了餐桌。美景变成了美食,才能让人真正记在心里。父亲说只有真正做挖藕人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荷的魅力。

  就是进入深冬,荷也没有走远。失去艳丽的荷,随心所欲地站在冰面上、风雪里,像大师的随笔。这种站立给人以希望。不远处飘着国旗的校船上传来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而这读书声正是微山湖最大的希望啊!让这希望持续增长着的是那执鞭的老师哦。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连家船上的人说,校船上的老师不仅是蜡烛,更像藕,默默奉献着自己,让花朵开得更艳。

  哦!原来,荷一年四季都开在微山湖上。

  作者简介:

  胡勤贵,山东省作协会员。曾出版《微山湖散记》、《看绿色成长》、《乡言村语》。现在微山县委机关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一年四季的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