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人|雷蒙德·卡佛留给我们的另一条线索

《鸟人》这部电影其实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事件——电影主人公里根改编美国小说家雷蒙德 • 卡佛的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并将其搬上百老汇的舞台。

所以看完电影后,我对这篇小说产生了兴趣。


小说本身篇幅很短,但在雷蒙德 • 卡佛的作品序列中又算比较长,它更像卡佛对一个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片段的摘取。小说中出场的人物只有四个,同一时间——从午后到日落的几个小时,只有一个场景——梅尔家的餐桌。

小说中出现的四人对应电影舞台剧中的角色分别是:

小说中的“我”——电影舞台剧中由里根饰演;

劳拉,小说中“我”的妻子 ——舞台剧中扮演劳拉角色的电影角色也叫劳拉;

小说中的梅尔——电影舞台剧中由麦克饰演;

特芮,梅尔的第二任妻子——电影中的莱斯莉。

艾德,特芮的前男友——舞台剧改编新增加的人物,由里根自己分饰。

小说中的艾德并没有实际出场,只在他们的谈话中提及。特芮说艾德非常爱她,爱到想杀死她,但她现在的丈夫梅尔不同意这是一种爱:“我不知道你该叫它什么,但你绝对不能把它叫做爱情。”

为这个新增的人物艾德,舞台剧改编也相应增加了一个场景和情节——旅馆房间内——特芮和梅尔偷情被艾德捉奸,艾德自杀。


这个属于里根的改编部分,在电影中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这新增的一幕在电影中共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非常重要地推动了剧情发展,也非常重要地推动了主人公里根的心理进化:第一次出现是舞台剧的第二次预演,麦克在舞台上“真实勃起”抢了第二天新闻的头条;第二次是舞台剧第三次预演,里根被意外关在门外,后裸奔穿过人潮从观众席走进剧场接戏;第三次则是正式首演,里根在舞台上自杀未遂。

对白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在情感上有着很大区别。

第一次,里根还在“饰演”这个角色,从他的眼神中可以发现,他还在注意舞台上发生的所有情况,正因为如此,他发现了“勃起”的麦克,并给了他一拳。

第二次,里根从场外跑进来,他的台词是咆哮着说出的,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已经在他身上起作用,他又给了麦克一拳,但这一次不是因为舞台上的事儿,角色的事儿,而是为了他女儿——从舞台到现实的逐渐转换。

第三次,里根和艾德已经完全混淆,他并没有在“饰演”某一个角色,更像是在自说自话。


看一看他的台词:

为什么?我就想你告诉我为什么!

告诉我为什么……

我怎么回事?我怎么了?说啊

为什么到最后我总是求别人爱我,我只是想成为你希望的样子,现在我却花每一分钟祈祷成为别人。

你从未爱我?

我不存在(失笑)

我还在这儿吗?

我不存在……

这段台词不仅是角色艾德的心理独白,而恰恰正是里根自己的处境:他总想讨好观众,讨好批评家,讨好所有人,一直在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衡量自己,他的自我是模糊的——“我”不存在。


在《鸟人》时期,他一定曾经迷失在人们对超级英雄的欢呼声中,迷失在“成名”的幻觉中。但当有一天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不再希望躲在“鸟人”的面具下,而要成为他自己,成为那个作为艺术家被大家认可的里根。于是他改编雷蒙德 • 卡佛的小说并自导自演舞台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再次落入“他人之眼”的陷阱,他希望获得戏剧批评家的肯定,希望获得观众(在他女儿眼中只是一群有钱的闲人)的欢呼,仍然在期待一次华丽的转身!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在舞台上和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不如意,最终让里根的所有希望破灭,他被打得一败涂地。让他最终对名和利没有了期待,对所谓“自我实现”失去最后一丝希望,最后他只想和他的角色一同“完成”首演。这时的他异常的平静,彻底放弃了一切追求,他却才收获到了他一直苦求而不得的“自我”。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放弃了追求,他却才“意外”收获了他已经完全不再需要的——认可。

于是他“飞”出了窗口……

像雷蒙德 • 卡佛的小说一样,电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看似开放性的结局。绝望而又虚无。

你可能感兴趣的:(鸟人|雷蒙德·卡佛留给我们的另一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