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书 | 《法治的细节》: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但它是存在的

谈到法治,我们便联想到天枰,再随之而来的就是公平与正义。

法治,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有着沉甸甸的使命,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渺小的,违反法律的人注将被改写一生的命运。

法治,让人肃然起敬,公平正义,让人追崇渴望。

作者罗翔说,很多青年朋友喜欢他讲刑法,并不是他讲的内容打动了大家,而是大家被自己内心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所感动。

既然我们如此渴求公平正义,如此为公平正义而热泪盈眶,那么如今的世界上真的有公平和正义吗?

1

公平正义太少,而潜规则太多?

问:如今的社会能谈得上公平的事情多吗?

我认为,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相对的公平是可贵的。

从一个人一生中先后的件件大事细数。

优秀中小学,可以“关系户”就读;大多数的考试,可以作弊;竞争岗位,可以设置“萝卜坑”;评优评先,可以内定人员;甚至离世火化,都有隐形优待……

生活中的“潜规则”比比皆是,所谓公平真的少得可怜,无论是哪个行业大概都耳熟一句话——“没有什么事是一顿饭谈不下来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于是,分清社会老油条和初入社会的学生真的特别简单,那就是看他对于社会上不公平的行为有无过激的反应,所谓遭受社会的毒打,或许只是心态不同和少见多怪。

前段时间,“小镇做题家”一词很火,它的背后隐含了太多平凡却可贵的奋斗故事——“小镇做题家”们,从小便知道要好好读书,走出“小镇”,做着一套又一套的试题,靠着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实现自我人生的进阶,不断向更高层的生活水平迈进,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却有着共同的信仰——相信竞争的公平和努力的力量。

这是一种正向的、积极奋进,然而这样的努力却遭到了官媒的讽刺与嘲笑,实在引人深思。

众所周知,在国内,相对来说非常公平的两场考试,一场是高考,一场是公务员考试,这两场考试早已被普通家庭的人看作是“逆天改命”的龙门,哪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怕是撞得头破血流也一定要闯一闯的,因为这所有人都清楚,错过之后便很难再有如此公正的“考试”了。

而易烊千玺等明星考编事件被爆出后,网友们发现国家话剧院公示2022年应届毕业生拟聘人员名单中几位明星赫然在列,舆论一片哗然,其中最大的争议便是其本人无法出示相关证据证明自己是正常通过考试,参与编制考试的合法合规性被质疑。

在易烊千玺深陷舆论的时候,作为中国国字号的新闻媒体《中国新闻周刊》文化部主任杨某某的一篇《易烊千玺凭什么不能考编?又为什么要考编》横空出世,将小镇做题家们的努力贬低得一文不值,让网友们从吃瓜转为愤怒。纵然粉丝基数如此庞大、路人缘如此之好的国民弟弟——易烊千玺也依然逃不掉疯狂掉粉和路人怒火。

当一直坚信的公平开始变质时,“小镇做题家”们的信仰便不再坚定,未来也被击得粉碎。

引用一位知乎网友对此事件的看法

“我们不仅仅是愤怒,我们厌烦了,厌烦了每一次自己付出十分的努力,却被否定和轻蔑;厌烦了每一次官方口口声声的公平正义,背后总有无数暗流涌动;厌烦了那些光鲜亮丽的名字,却总与不公甚至丑恶相联系;厌烦了私权力之手毫无遮拦,伸向所有我们用尽一生去追求的东西。”

相比于这样的不公平,更可怕的还有不正义。今年以来,唐山打人事件、鱼钩中学校园暴力事件、上外学生被投放异物事件等等案件的发生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惊愕于人性的黑暗。

在可见的视野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公平和不正义。

2

我们可以改变不公平不正义吗?

面对世上的不公时,我们总是有一种无力感,我们发现大吵大嚷会被说成不成熟、不理智,正面对抗也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

当比我们更权威的人、那些所谓的“位高者”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施压时,我们真的能保证求取公平正义的心不动摇吗?

如果靠外求取公平正义很难,那靠我们自己可以吗?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公平正义都是当事人主动“求”来的,有人甚至在求取公平正义的路上,采取了最极端的方式——既然世上已无公道,那我便自己主持公道。

《法治的细节》一书中详细讲到了“张扣扣杀人案”,这个案子起因于张扣扣曾亲眼看见自己母亲被王自新家人用木棒打死,时隔近22年,张扣扣伺机杀害王自新,及其次子王校军和三子王正军,这个案子一经报道迅速引发热议,对于如何判罪,大家争论不一,但最终,张扣扣在终审时被判死刑。

这个案子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并被当作典型案例,原因正是在于它凸显了法律判断于道德判断的冲突。

此案引发了大批同情甚至支持张扣扣的声音,认为他为母报仇,罪不至死,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英雄主义”,是追求公平正义的一种极端体现。

从法律判断的角度来说张扣扣蓄意杀人,应该判处死刑;但民众的同情和“为母报仇天经地义”的呼声的却将道德判断推向了一个高潮。

张扣扣案件极具戏剧性,总给人一种不真实感,像小说中的情节。我们传统武侠小说里经常有报仇雪恨的桥段,就连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也有大量为情为义复仇的情节,如武松怒杀西门庆、鲁智深打死镇关西等等,都是经典镜头,无数人为之拍手称快。

但小说情节真的能带入现实吗?从前我也很困扰,甚至当张扣扣发问,“我为母亲报仇,我到底有什么错?”时,我也无法想明白他到底“错“在何处,如果正义无处求得,那自我主持正义真的是一种错吗?

终于,在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我们陷入疑虑的僵局是因为我们不可能否认法律和道德任何一方的重要性,但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定罪量刑中法律判断要优于道德判断,原因有二:一是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有许多隐秘的事情我们并不知晓;二是复杂的社会并不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有时善与善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于是乎,我们的一切行为,无论是个人认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都要讲规则。

如果一味地根据民众的道德判断来审视犯罪行为,势必会导致很多案件的判定存在较大偏颇。而如果利用法律这个中立的裁判身份,在对立观点中寻求一个平衡,并且以程序正义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会更加令人信服,也更加趋近真正意义上的正义。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我们可以改变不公平和不正义吗?可以,但要讲规则,要讲究程序正义。

3

相信公平与正义

有人会说,像张扣扣这样的“正义无处寻”的案件可能并不在少数,只是这次他站出来了,所以大家知道了,如果他一直沉默,真的会等来迟到的正义吗?甚至即便他发声了,真的会有回响吗?结果真的会如他所愿吗?

简而言之,公平与正义真的存在吗?还能被相信吗?

罗翔老师一直把公平正义比作圆。一个完美的圆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无论怎样画都无法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只能借助仪器画出无限接近于“圆”的图案。

由于人的有限性,我们画的圆都不完美,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罗翔老师在《法治的细节》一书中一直贯穿着他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与坚信,如果实体正义难以求得,至少程序正义值得被相信和追求。

毕竟,看得见的东西不用相信,看不见的才用去相信。

“在追逐法治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灰心和失望,也许还会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当你灰心的时候,希望能够有一种力量帮你擦去掉落在心中的灰尘,让法治的热情在心中重新燃烧。当你失望的时候,也许正是因为你对法治太过盼望而沮丧。看见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见的才用去相信。在可见的视野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公平和不正义,这让我们对看不见的公平和正义更加充满向往。人总要对焦于某种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习以为常的平庸与肤浅。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失望看成“矢望”——“矢志不渝”的“盼望”。因为这种对法治“矢志不渝”的“盼望”,我们可以忍受路途中暂时的灰心和失望。并不是所有的怀疑都会导致虚无,很多怀疑是为了更加地确信。”

愿诸君都拥有能变“失望”为“矢志不渝的盼望”的勇气和力量,也始终拥有坚定不移的浩然正气和柔和温暖的人性光辉。

这本书不仅讲了法律,更饱含了罗翔老师的人生经验与智慧的总结,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不妨开卷尽情去获益吧!

我是沐沐,我们下期再见!

主笔:沐沐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剖书 | 《法治的细节》: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但它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