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92--《别生气了》-大师的自我剖析

打卡92(十月第二周)

                       读书笔记92--《别生气了》-大师的自我剖析

                                                                                                                 19年9月6日第一次阅读

                                                                                                                                    可读性70分

                                                                                                                                    小池龙之介

       小池龙之介,1978年出生,日本山口县人,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系,现为月读寺住持。是日本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大众佛法推广大师,全书小池大师剖析了自己的108个烦恼。

       语言朴实无华,文笔因为翻译等原因,甚至显得有些稚嫩,但道理是相通的,其中一些烦恼自己也时常遇到,小池龙之介将其一一为我们展现,虽然有些宗教教义,不被我们认同,但兼听者明,我选其之十六处,留笔论述。

     一、学会拒绝,别做“老好人”

       让我们放弃“好人”的伪装,直截了当的拒绝自己不想做的事吧,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这样做也更有益于维持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犹豫不决是心灵的损失

       在感到迷茫的时候,我们才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让我们纠结的这些选项中,并没有哪一项是绝对优于其他选项的。就是说,就算我们选出了“更好”的那一项,其实它和其他选项也没什么本质差别。

       “为一点小小的利益,而让这种微不足道的欲望把心弄得一团糟,这样的自己真是太狭隘了!”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学会迅速作出决定,即便选出来的不是最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倾听自己的声音,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伤心的时候就自己安慰自己说:“原来你是为了这个在伤心呀!”生气的时候,就自己理解自己说:“原来你是因为这个在生气啊。”

       像这样,我们就能先自己倾听自己、自己理解自己,这在佛法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行。如此以来,复杂的心情能得到平复,心灵也会重获安宁。


     四、你不对我好,我也……的想法无意义

       对方对自己的尊重和关心明明的减少,如果自己还像以前那样对他好,岂不是热脸贴冷屁股?于是我们就会想“我也不要再像以前那样尊重你,我也要让你的价值降低”,以此作为对对方的报复。

       这样一来,对方确实会受到伤害。然而,对方也认为你让他的价值降低了,作为报复,又进一步减少对你的关心和爱护。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亲近的关系就越容易陷入这种困局,因此应多加注意,而大师尚有此烦恼,自己也更要经常思考。


     五、对家人的支配欲是不幸的源泉

       越想要控制别人,就越容易卷入家庭的权力斗争之中,让大家都变得不幸。每一次生气其实自己扪心自问,绝大部分都是想要控制别人而已。


     六、不被倾听的寂寞,久而久之就会化为愤怒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认真对待自己说的话。然而,每个人都一心想着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倾听,却不愿意花时间去倾听别人的声音。

       这种“不被别人倾听”的烦恼,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会迎来爆发,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一种愤怒,实际上这愤怒的原型却是不被人倾听的寂寞,我们也应该反省反省平时是否光顾着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听别人讲话,这样看来我们也有可能是加剧这种寂寞的元凶之一。 


     七、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否定别人的优点

       假设自己原本的价值为10,这时,如果他人的价值突然由原来的7变成了15,那么我们便会觉得自己的10没那么值钱了.这样一来,彼之蜜糖就变成了我们的砒霜。反之,如果他人的价值由7降为了3,我们便会觉得自己的事更有意义,这种情况下,他人的不幸就是我们的蜜糖。

       然而,这只是一种基于相对感的错觉。其实从始至终自己的价值都10,从未发生任何改变。如果我们能有这种觉悟,大概也就能缓和心中的妒意,认识到“别人的价值其实与自己无关”了吧。


     八、智者意重、毁誉不倾

       受到他人言论影响的人,在顺境中时,就如同居于高地之上,能够支撑着自己不断前行,然而,一旦到了逆境之中,这种自信则必然会崩塌,使得工作生活都不如意。

       释迦牟尼说: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毁誉不倾。(法句经)。智者意重,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才能毁誉不清,自己要做好修行,向目标前进,人不能活在别人的嘴里。小人之害在于萦绕在脑、乱于心,不纠结,这些害处就不能伤你分毫。


     九、“修身”的基础:吃饭不超过七分饱

       原始时代是人类的身体构造开始定型的时期。为了生存,人们急需补充营养,而在那时营养又极度匮乏,饿肚子是常有的事情。为了提高存活率,人类的身体便形成了这样的技能:摄取了大量的卡路里之后,内心会感到特别满足。

       想摆脱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让心灵不再钝化,何不从今天开始试着把饭量控制在七分饱以内呢?每次贪嘴的时,问自己是嘴想吃?还是胃需要?更或者是原始本能的想法——摄取不必要的卡路里呢?


     十、砂糖的高甜度让人心神不宁

       无论吃什么,要是能像修行的僧人一般——专注于咀嚼的动作,大脑内便会分泌出能安定人心的血清素,心绪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得平和了。


     十一、别马上说“YES”,给自己留点退路

       有的人平时喜欢说些漂亮话,总吹嘘着:没问题都交给我吧。然而真正到了要他帮忙的时候,却又找一堆借口逃避:“哎呀,真不巧,我这周有点忙……”。这种人最多只算上熟人,可别把他们当成真的朋友。

       无论是轻易的承诺还是荒唐的借口,都是我们害怕破坏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不敢说实话而导致的结果,

       这样做反而会失去对方的信任,让别人觉得我们没有诚信,

       就让我们拿出勇气,坦诚的说出自己的心声吧。或是在遇到别人请求帮忙的时候,至少不要立马答应下来,而是请求对方让“我考虑一下”,给自己一点缓冲的余地。


     十二、是故莫爱着,爱着反为苦

       无论自己怎么插手也无法影响对方的想法,自己真是无能为力啊……,反过来说,正是由于我们想要对对方施加影响,并借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才会在求而不得的时候,产生悲伤或寂寞的情绪。

       对于没有那么熟的对象,我们并不执着于影响他们,所以即便他们不听自己的,我们也能毫不介怀,这样看来,我们的烦恼正来自于对对方的执着。


     十三、帮助别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哲学家斯宾诺莎在他的著作《伦理学》中专门分析过这种心理。他认为:“当我们对别人施加影响,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心情愉悦。这种愉悦感便是所谓的虚荣心”。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勇敢的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无论帮助了谁,任何时候不要以恩人与老师的身份自居,因为我们满足的是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产生了愉悦感而已。


     十四、远离让自己过度着迷的事物

       若要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则不能让自己拥有过度迷恋的东西。

     十五、能听见他人的指责,才算是真正的“反省”   

       釋迦牟尼说:比起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愚者,我更愿意跟指出我缺点的智者交往(自说经)。我们要时常对自己的缺点进行梳理,倾听给我们指出缺点的人,不断成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十六、勇于承认自己的弱点

       本来,如果人能够坦诚承认并正视自己的烦恼,那么这些烦恼的数据便会被传入大脑。大脑一旦下达了清除烦恼的指令,这些烦恼也终将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然而我们现在却自行消除了烦恼的数据……

       佛教中有种说法叫“苦圣谛”,意思是苦才是最神圣的真理。是的,我们只有正视自己的烦恼,才能从根本上清除烦恼,使心灵获得真正的宁静。

       处境艰难的时候,人最容易自乱阵脚,然而越是这样汲汲营营,越难以保持镇定,最后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前日与友人聊天,友人指出我的焦虑来源,类似于全职妈妈的“计划”长期、持续被人打断,而带来的。感觉颇为精准。而小池大师以自己的弱点为素材,对生活中的烦恼,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帮助人们在心系紊乱的时候,让心灵从诸多烦恼中解放出来。


                                                                                                                 2019年10月13日星期日

                                                                                                                                               徐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92--《别生气了》-大师的自我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