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择其三

十三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读解:

这则是孔子对学生宰予的斥责,也是整篇《论语》中,孔子最动肝火的一次。孔子曾语“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看出孔子及其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呢,而今,学生宰予竟然白天睡觉,这是孔子斥责原因。同时有此事,孔子提出了一个人生感悟:识人,我们不仅要听其言信其行,更要听其言观其行。同样认识自己,我们要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要做到言行一致,要少说多做。生活中太多说的好听做的不认真的人,所以从别人身上反思自己,我们看不惯的事情,是否自己也在这样做?

十四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读解:

这则是孔子对自己是三个学生的正面评价。从孔子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仁”的要求极高,弟子们虽各具材质,在某一方面都堪当重任,然距离孔子“仁”的要求都还有所欠缺。何为仁?孔子说“君子不器”。不器即无偏无限,什么都能做,而且度量大,包容心大,所以仁就是全德全才,是任何时间都必须遵守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背离的准则,是人一生都必须习得的。孔子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弟子们是否具备仁德,但也都给弟子们极为肯定的评价。所以说我们不仅要求全也要求专。求全是我们一生的课程,一生都要为之努力,追求卓越,追求更优。求专是我们当下的努力,是能力的体现。作为班主任教师,仁德是我们的必修课程,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做好,我们都一直在努力做的更好,仁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仁于体察到学生每一处敏感的心灵,这是求全,而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是求专。其实也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德是全德,才是专长。德才兼备,是我们期望的样子。

十五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读解:

孔子认为自己的忠信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忠信可以很多人具备,他认为自己只是好学罢了,也就是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所有知识都是通过后天学习习得,学习可以成为圣人。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有真诚守信、好学上进的人。人不能因为所处环境和位置的不佳而放弃一些根本的东西,尤其是放弃学习。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越要保持好学上进的思想和意志。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公冶长》择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