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治下的盛世是怎样的,与西方有着怎样的差距

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在追求盛世繁华,但从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多年里,大规模的盛世一共也只有三次,分别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大唐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及大清的康雍乾盛世。康乾盛世离我们最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康乾盛世下的中国是怎样的,当时的西方又是怎样的。

大清盛世的缔造者是康熙皇帝,但将盛世推上巅峰的是他的孙子,也就是乾隆。乾隆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与清朝前几位皇帝相比,他的皇位坐的是最顺遂的。他不用像康熙那样,因为是年幼登基,需要和权臣斗智斗勇,也不用像自己父亲那样经历九龙夺嫡的凶险。


从雍正上台的第一天起,朝野上下的人都清楚,宝亲王弘历就是帝国未来的接班人。他25岁的时候正式从雍正那接过大清王朝这艘巨舰,经过康熙和雍正的两朝73年的治理,大清天下国泰民安,内无起义和灾荒,外无战争和威胁,乾隆的帝位可以说是坚若磐石。他要做的就是再接再厉,把大清的事业推向辉煌的巅峰。

清朝入关以后,对明朝的灭亡总结过经验教训,明朝皇帝的荒政怠政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嘉靖和万历,因此清朝的帝王对于皇子的教育非常的严格,一切要从娃娃开始抓起,尽量不让他们养成松懈懒散的坏习惯,比如乾隆从6岁开始,就一直在书房里刻苦攻读,每天的学习时间长达10个小时。

因此乾隆和他父亲雍正一样都是一个工作狂。乾隆这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诸事有恒,他一生的生活起居,就像钟表一样的有规律。每天早上,不管是春夏秋冬,乾隆都是六点准时起床,吃过早饭以后,就立即批阅奏折,一直到中午,如果有没看完的,晚饭过后,再继续批阅,然后一直工作到睡觉时分。如果有紧急军情,就算是半夜,乾隆也会起床亲自批阅,然后召集军机大臣面授机宜,这个过程下来往往要花一两个小时。


有的时候,就算是生病了,乾隆也一样是带病上班。这样的日子,他从25岁登基那天开始一直到89岁去世,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一件事坚持做一天两天,是很容易的,但要坚持做一辈子,就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再加上专制时代,除了皇帝自我约束以外,很少有东西可以对他加以限制。

除了勤奋以外,乾隆还洞察世事,十分精明。刚登基不久的时候,有人向乾隆举报一个叫魏廷珍的大臣,说他“工作消极,不求进取”,乾隆知道后,就把魏廷珍给罢免了。这事情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次,一个叫陶正靖的官员正好与乾隆在讨论国事,皇帝就问他对最近朝政的一些看法,陶正靖立即摆出一副仗义执言的表情来,说几年前被罢免的魏廷珍是很不错的,为官清廉,没有大错,将他直接罢免,处理的不太妥当。乾隆听后,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就对陶正靖直言敢谏的精神进行了表扬。但回过头来,乾隆就觉得哪里不对劲了,他开始派人秘密调查魏廷珍和陶正靖两人的关系。

结果发现,魏廷珍和当时的礼部尚书任兰枝是同年进士,而陶正靖又是任兰枝的门生,于是乾隆断定,这件事肯定是任兰枝为了袒护同年,在背后指使门生代为求情。这件事的结果是,任兰枝被革职,陶正靖被降级。乾隆这么做,就是为了要防微杜渐,他熟读中国的史书,知道朋党对一个国家的危害有多大,而在官场中,门生和座师具有特殊的关系,也最容易结党。


还有一件事可以反映乾隆的精明之处。有一次,一位地方大员给乾隆上奏折,报告地方上发现的一件坏事,报告完以后呢,他在文章末尾加了一句,说自己在写报告的时候,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恰好和他汇报了此事,了解到的情况与他一摸一样。如果没有最后一句,这位官员虽然立了功,但不免要得罪其他两位大员,同在一个地方,人家能发现问题,你们为什么就不行呢。

加上了最后一句,自己的头功保住了,而且还为同僚推卸了责任。乾隆看到这里,马上就明白了这人的心理活动,于是在奏折上批到,“这种事,千百件或许会有一两次,怎么你就那么巧呢?”

在与官员们的斗法中,那些鬼蜮伎俩很难逃过乾隆的法眼,以至于有官员就说,“自古人主患不明,惟皇上患明之太过,自古人主患不断,唯皇上断之太速。”


在乾隆的兢兢业业下,大清王朝的国力越来越强,在乾隆24年,他终于超越自己的父祖,让乾隆盛世达到了全盛。这一年,乾隆彻底平定了准噶尔,消弭了西北的祸患。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准噶尔的历史。准噶尔蒙古历史悠久,他有很多的名字,如“西蒙古”“厄鲁特”和“瓦剌”。明朝的时候,制造了“土木堡之变”并俘虏了明英宗的就是这伙人。清朝入关后不久,准噶尔部崛起于天山南北,建立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他的首领噶尔丹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恢复大元的荣光。

在他的带领下,准噶尔的骑兵很快就征服了大半个新疆,对清朝形成了威胁。康熙最后以举国之力,数次西征,终于打败了准噶尔,这也成为了康熙最重要的军事成就之一,但实际上,准噶尔虽然战败,可元气未伤。到了雍正九年,双方再次大战,此次清军大败,副将以下全部战死,西路军三万人逃出生天的只有2000人。雍正十年,准噶尔再次入侵,清军在在喀尔咔蒙古的帮助下才终于击退了敌军,此后双方划定边界,相安无事。


乾隆深知准噶尔是大清的心腹大患,上位以后就一直关注西部军情。乾隆十八年,当得知准噶尔发生内乱的消息后,乾隆先后三次出兵,终于将准噶尔汗国彻底覆灭,并将西域纳入了清朝的版图,完成了康雍两朝未能完成的事业。

自汉朝以来,中国就开始经营西域,但由于距离过于遥远,中央政权始终无法有效,持久的管理西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时断时续,即便在强大的汉唐元三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直到乾隆消灭了这片草原上最强大的对手,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后,中央政府才在这里建立了彻底、有效的统治。

准噶尔的平定标志着乾隆盛世正式走向巅峰。中国的疆域也达到极盛,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超1300万平方公里。清代不仅领土广大,而且首次对领土内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实现了有效的管理,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做到的。


盛世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人口。清代以前,中国人口多数都维持在数千万左右,只有少数几个历史时期突破过一亿。乾隆六年,中国人口为1亿4341万,到乾隆六十年,人口增至2亿9696万。乾隆时代人口的大爆炸,除了社会稳定的因素外,还要归功于玉米和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大规模种植。

人口爆炸,反过来又促使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康熙朝的库存银一般在3000万到4000万两之间,最高记录为4900万两;雍正年间,库存银最高额为6000万两,最后几年为3000万两。乾隆三十年库存银达6000万两,三十三年超过7000万两,四十五年达到7800万两,五十五年甚至到了8000万两。

在平定准噶尔后,朝野上下就开始对乾隆歌功颂德,文人学士纷纷进表上赋,欢呼庆祝。但乾隆没有就此忘乎所以,他熟读中国史书,知道月满则亏,盛极必衰的道理,他要继续努力,让大清王朝完美无缺,千秋万代。从乾隆二十四年到乾隆四十五年,他都是这样做的,但从那以后,乾隆就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


在刚刚继位的时候,乾隆是拒绝大臣给自己上贡的,所谓上贡就是在一些重要的节庆日或皇帝的生日,给皇帝送点礼物,表示一下自己做臣子的孝心。乾隆知道这些大臣给自己送礼的用意就是要讨自己欢心,拿人手短的道理乾隆是很明白的,所以乾隆那时候的态度很坚决。

但到了乾隆晚年,一切都变了,大臣开始频繁的给乾隆上贡,而且名目繁多,比如乾隆南巡,大臣迎驾进贡,所献的贡品叫“迎銮贡”;大臣觐见皇帝,所献的贡品叫“陛见贡”;皇帝提拔加恩,所献的贡品叫“加恩贡”……。朝鲜使臣在自己的《万国进贡记》就记载,乾隆四十五年,皇帝70大寿时,北京附近,各地进贡的大车多达三万辆。除大车外,那些珍贵易碎的贡品以人担,驼负更是多不胜数。

皇帝收礼收的开心,大臣送礼送的更加开心,一来可以和领导拉近关系,二来可以借进贡为名,贪污受贿。按照官员的正常工资来算,这些贡品他们是一件也买不起的。要想置办这些东西,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挪用公款,二是向下摊派,于是就巡抚逼知府,知府逼县令,县令搜刮百姓,层层剥削。


等贡品上去以后,乾隆为了顾及体面,只挑一两件自己看得上的,剩下的就又回到了官员的手里。所以这笔生意对于当官的来说是好处多多,而且以后就算案发了,也还有议罪银制度,交钱以后,可以满血复活,银子越多,你的血就越厚。

乾隆统治前期,贪污案虽然也有,但贪污金额只有数千两,多的也就数万左右,但到了后期,贪污金额成十倍,数十倍的增长。乾隆三十四年,一个小小的贵州知州刘标就贪污了24万两白银。贪污官员从州府到省级大员,最后连首席军机大臣也无法幸免。在此期间,甘肃还发生过一起涉及全省的腐败大案,从布政使王亶望以下,涉案官员达到了200多人。

这些官员都是读书人出身,儒家最讲究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熟读四书五经的官员道德水平会这么低呢?

清朝的官员从来不缺有能力的,康熙朝有索尔图和明珠,雍正朝有年羹尧、张廷玉和鄂尔泰,乾隆朝有和珅和阿桂,到了晚清甚至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这样的名臣,但是清朝却很少有那种有个性的大臣,敢出来犯颜直谏。


汉武帝虽然强势,可面对汲黯这样的直臣,一样虚心纳谏,唐太宗和魏征更是成就了一段佳话,宋朝仁宗时代,名臣荟萃,其中很多人敢让皇帝当众下不了台,明朝大臣有风骨的一样不少。但是,唯独清朝,整个天下似乎只有皇帝一人存在。

这大概是因为专制制度发展到最后,会将除自身以外的一切都视为自己的敌人,儒家虽然有利于维护统治,但儒家同样讲求个人人格独立,孟子就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思想对于皇帝的专制统治就是不利的,作为臣子,不仅你的身体是属于君王的,而且就连心灵也是君王的,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雍正曾经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皇帝喜欢什么,你们就要喜欢什么,皇帝厌恶什么,你们就要厌恶什么,所有人的思想要整齐划一。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不断开展文字狱,进行文字迫害,把文人士大夫吓得噤若寒蝉。宋朝的张载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气象何等宏大,这应该就是古时士大夫的终极理想,但到了清朝没人能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你敢有这样的念头,恐怕就连小命都要不保。


清朝士大夫的脊梁骨是被自己的君王生生打断的,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只能匍匐在地,当一个奴才。作为一个奴才,他们已经没有了过去治国安邦的理想,这个国家不是他们的,是皇帝一人的,他们现在想的就是怎么把主人家的东西搬一点到自己家里头。

1793年,马嘎尔尼率团访问中国,希望乾隆能够允许和英国进行自由贸易。当英国使团到达中国后,他们看到的不是遍地的黄金,而是随处可见的贫困。由于英国人的坐船上摆满了大清官员送来的食物,其中有些猪和家禽在路上已经死了,英国人就把这些死猪和死鸡都扔到了海里,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看就争先恐后的跳下海去将他们捞起来。

这一举止让英国人错愕不已,彻底打破了他们对中国的美好想象。接下来,英国人在路上看到了无数的弃婴,河两岸的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小屋,高大华丽的房子很少见到,由此他们得出中国的贫富悬殊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


英国人的看法的确没有错,乾隆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的确远远不如欧洲人。14世纪时,欧洲人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可以让辛劳一天的农民心满意足。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一个普通英国人早上可以喝上牛奶,吃到面包和咸猪肉;午饭则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和萝卜;晚饭则吃面包和奶酪。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这些东西,当时普通的中国人是绝对吃不到的。乾隆盛世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但那是因为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平均一下,中国人在当时是非常穷的。就算与中国以前的朝代相比,乾隆朝也不占优。根据《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一文,秦汉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为985斤,隋唐为988斤,宋代为1457斤,明代为1192斤,而乾隆年间只有780斤。

越到后期,清朝的人口压力就越大。在乾隆去世前三年,清朝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这场起义直到乾隆去世也一直无法平定,最后镇压起义一共花费了2亿两白银,相当于大清当时五年的财政收入,可以说这场起义彻底终结了乾隆盛世。


那么大清当时有没有机会扭转颓势呢?答案是有的。

1793年,马嘎尔尼来华请求乾隆予以通商,当时的英国刚刚经历工业革命。马嘎尔尼此次来华就带来了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还有蒸汽机、棉纺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和特种钢制作的刀剑;除此以外,还有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先进武器装备;最后,还有一艘装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

当时英国人送给乾隆的地球仪上标注了英国人在世界各地大航海时发现的新地方,甚至还把航海路线都画了出来,是非常宝贵的重要资料;但可惜的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已经失去了进取之心,如果乾隆可以从中看出潜藏的危机并积极与西方沟通,那么获取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科技和武器装备应该也是有可能的。但这只是可能而已,历史终究没有这样发展。半个世纪以后,英国人的大炮就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前,马嘎尔尼用谈判没有办到的事,英国人用武力强行做到了。

谢谢你看到最后!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声影虫虫

你可能感兴趣的:(乾隆治下的盛世是怎样的,与西方有着怎样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