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字的人生,该有多孤独?这本写给孩子的唐诗教我们读懂众生

文 / 叶婉茹

最近有一部名叫《长安十二时辰》的电视剧火了。这部电视剧中最让人大呼过瘾的是栩栩如生的长安城画面。导演曹盾意在将长安城的点点滴滴,还原在读者面前。古朴典雅的长安城,市井气浓郁的街头小巷,还有香气扑面而来的各种美食。

图片源自网络

当然,长安城的繁华美丽,绝不仅仅在于如此。电视剧中还原的景象,仅仅是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物质层面。然而,关于历史的精神层面,却并非能通过画面完全表现出来,比如同样是大唐文化精髓的唐诗。或许,文字比起画面,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早在几年前,作家六神磊磊就写了一本关于唐诗的书叫做《六神磊磊读唐诗》。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金庸武侠式的解读,将唐朝的历史、文人以及诗歌、典故,完美无缺的串联起来。这幅画面让我想起《长安十二辰》中的大唐盛世,跌宕起伏,令人感慨。

今天六神磊磊为孩子们写了一本品读唐诗的书叫做《给孩子的唐诗课》。这本书堪比唐诗的入门级读物。

《给孩子的唐诗课》


只是有意思的是,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那也是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文人雅客喷涌而出。人们各抒胸臆,写下绝妙的诗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璀璨的文明。

今天,同样是一个写作极好的时代——自媒体时代。人们在网络上,写下自己的文字作品,同那千年以前的人们一样,感慨人间的悲欢离合。

因为文字,人类有了共同的语言,我们与古人重新结识,碰撞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

一、从过去的浩瀚长河间,感受文字的斟酌真情

人类的链接,因为文字,而有了生气。

正如我们现今的写作者,需要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一样,古人练习写作,也需要参考教材。唐诗亦是如此。

在中国的唐诗历史上,有一部著作对后世唐诗诗体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部选集叫做《文选》。就连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等人,也把它列为学习诗词创作的必读教材。在唐朝还专门有人研读这本书,就像我们今天有学者研究《红楼梦》一样。

那么这部书这么厉害,是谁写得呢?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梁文帝萧绎的哥哥萧统带领一帮文人撰写的。萧统的父亲萧衍在39岁时有了这个儿子。当时,这个萧统,才华横溢,聪明绝顶,并且由于是萧衍的第一个儿子,名正言顺的就成为了太子。可谁知道,这位少年英才的君主不到30岁就去世了。

《文选》

命运有时候挺不尽人意的。不过,好在他给后世留下了这部非常重要的《文选》。可以说,没有它,也就没有了后来唐诗的繁荣景象了。

这部选集,摘录的都是南北朝以前最优秀最典美的诗歌。萧统等人,经过大量的收集和筛选,挑选出他们认为写得最好的诗词,收录在此中。既要选取优秀的诗词,又要进行编录和分类,可想而知,这个工程量是巨大的。因此,这“文选”两个字,看着普通,其实并不普通。

这个过程,正如我们学习古人一样,古人也在学习古人。这其中所构建的桥梁就是文字。

文字串通古今,串通你我。

可是为何文字就能够轻而易举的打动你我,千年万年依旧生机勃勃呢?那时因为文字背后的力量是情感。因为情感,人与人之间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图片源自网络

二、从人物的辗转千回中,感受生命的波澜曲折

人生无常,活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历经了挫折,看透世事,写出来的诗也就加饱满和深情。

初唐有四杰,分别是王勃、卢照宾、杨炯和骆宾王。这几人诗写得都令人叹服。虽然出生年代不尽相同,但当时的人们还是把这四个人相提并论,归到一类。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经历,性情都很相似。

在他们几人出现以前的朝代,一般普通人是没有人写诗的。只有像皇帝、宰相,那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写诗。比如杨广,李世民等等。

但是这四人,打破了这个传统。抒发感情嘛,人人都可以,为啥我普通人就不能挥笔弄墨。因此,他们开创了唐诗的一个新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

当然,他们写得诗不赖,人生经历也足够坎坷。

比如四杰中最有名的诗人王勃,这是个了不得的人物,6岁就能写文章,15岁就做了官,还被当时很有权势的沛王看上。他少年得志,顺风顺水,只是谁曾想命运偏偏就开了个玩笑,好日子没过多久王勃便被罢了官,一来二去,一直不得志,27岁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人生坎坷,逆境的日子真是不好过

他被罢官后,京城待不下去了,就背上行囊,去往蜀地游山玩水,途中王勃写过一首诗叫做《山中》。诗词的头两句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长江水不是滚滚向东流吗?他说长江的水都因为悲伤而停滞了,可见他内心的哀愁和沉重,可是自身漂泊在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不得归去。

但很多时候,人生根本就由不得自己选择。我们生在这个环境下,只能随着朝代的波浪走。它一个浪花打过来,你压根来不及回头。

不过历经岁月淘洗的人,看尽人事的百态,心里恍然就跟明镜似的,写出来的诗意味也就更加深沉了。

诗的后两句他又说“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独自一人站在高头,秋风起,满山的黄叶到处飞,那种心境,不止王勃有过,其实我们内心苦闷不解的时候都有过。这种似曾相识的情感,恰似一阵清风撩进心头。

我们常读古人的诗,读到动人处,便不觉潸然泪下,就是因为情感是相通的。

情感深处最容易打动人心,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读懂自我的人,除了自己还是自己。说到底,人是最孤独的动物。

三、从唐诗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岁月的沧桑悲凉。

小时候,不明白孤独是什么,只是当岁月在脸上添上无数疤痕后,我们会愈加发现,人活着越来越孤独,这种孤独,相伴终生。

世间太美,然而生命如此短暂  

远离家乡,人处陌路。诗人王勃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看着陌生的景致,陌生的人和物,悲由心底油然而生,这种情感是孤独。

深宫中的怨女坐在空无一人的殿堂,独念“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内心的悲哀和凄凉无处释放,因为旧封建社会的女性,命运由不得自己摆布,这种情感是孤独。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清脆悦耳的琴声从松林中飘来,琴弦醉美打动人心,但是我知其鸣音,路人却不知。明明尘世,找不到一个能与我共情的人,这种情感是孤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宇宙之大,而我如此渺小,生命短暂,白驹过膝。人不过是这世间万物中的一个过客。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最终都将流淌在时间的河流中,一去无回,回想起来,这种情感,更是孤独。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这种孤独。哥伦比亚的大作家马尔克斯,也写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名字就是《百年孤独》。

廖一梅说,

每个人都很孤独。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 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因为孤独,人类需要一个宣泄口,而文字,便是这最好的承载之一。正是因为这份情感,唐诗有了生命,我们看着古人的文字,仿佛看到自己。因为唐诗,早已将我们内心的孤独都说透了。

想起来,这也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在某一瞬间,我们同古人一同探寻心灵那个被遗失的角落。而许多年后,我们的后人,也会看着我们曾经留下的印记,抒发情感。

如今,我们看着六神磊磊的书解读唐诗,但许久之后,或许我们又会看到另外的作者重新解读唐诗。

人活着,总归有许多身不由己之处,为在这世间有一立足之地,里外奔波,无法停歇。孤独,便是我们这一生的本质。但是人虽不自由,思想却是可以畅游的,倘若思想也被禁锢,那实在太可悲了。

因那生命的有限,去承载思想的无限吧。而文字,便是我们思想的永恒载体。文字,遇见你我,遇见真知,遇见远方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文字的人生,该有多孤独?这本写给孩子的唐诗教我们读懂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