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格尔就的信(30):关于《遥远的救世主》的想法

昨天在一个交友活动上,不经意听别人说起电视剧《天道》,我顺着话题说我刚刚看过,然后他们问我有什么感悟,我顿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有什么可说的。

老实讲,我并非无所感触并非无所收获,相反我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升华”,当然这段自以为是的“升华”需要后续的验证,但是无论真伪,它都给我开了一“窍”,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少有的时刻,足以载在我生命的历史簿上。

春节前后,想着自己可能会有许多无聊的时刻,所以手机上下载了抖音,然后像过去刷抖音的很多时候一样,经常在上面刷到电视剧《天道》的解说,吸引我的倒不是主人公那一段一段自以为是的哲理,而是他那深邃而平静的眼神。春节回来我注册了一个爱奇艺的VIP,在上面看了十来集,然后买了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本来预计到这周末能看完的,结果周四晚上就看完了,半年来难能心绪平静的正襟危坐下来好好翻一翻书页。表面上故事的高潮在最后几个章节,几个边缘人物的大起大落,而内在里这篇小说没有所谓的情节高潮,主人公丁元英的眼神依旧如故事开始那般深邃而平静,一如既往没有改变。

读完之后,我的内心平静而又唏嘘不已,该写一点什么,读过这本书是一件值得被记录的事。但是我望着书本封面丁元英的眼神,琢磨良久,毫无头绪,不知道该怎么写,不知道该表达什么,不知道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不想为赋新词强说愁。

书上说,思维复杂的人对“洁癖”有独特的追求,我想我就是这一类人,我最讨厌的事就是给某些本无意义的东西赋予象征意义,在草稿上随意勾上的几条横线,有人要去看那些线组成的“画”像什么,遇见蚂蚁搬家、刮风下雨,他们要总结出做人处事的道理教育众人,看了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他们要感悟出故事里的人生真谛,在我看来那些是再正常不过的时间流逝,除了时间流走了别无意义,所以我最终没写。

逢上这样的一个契机,如果非说不可、非写不可呢?

我不喜欢这本书,不是我欣赏的那种文笔,对话太多,辅助描写太少,难以引人入境,电视剧倒是拍的好,王志文的一个眼神,瞬时就让故事有了张力有了感染力。

我也不喜欢丁元英,我的不喜欢不仅对他人而言无足轻重,对我自己来说也是如此,说这样矛盾的话,并为有意,而是我想骂丁元英,但同时又莫名崇拜他。

丁元英抱着一种世事看透看淡的神态看待这个世界,却又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居高临下式地与世俗对立,似乎形成世俗的那些文化是处处钳制人的囚笼,言语行动中充满得与失的算计,看起来有点无欲无求,实际上我想他在渴望某种“自由”,这种“自由”在栋梁之士看来应该是自私自利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最为致命的是,他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有归宿,他是没归宿的,所以不知道自己该为谁生为谁死,不知生的意义何在,所以只能流离失所,这是他的可怜之处。

这两年来,我在逐渐的认清自己与接受自己,给自己灌输自得其乐的自信,然而与此同时,我发现我最讨厌的也是自己。每当我觉得我特别讨厌某些人的时候,我都发现我讨厌的那部分正是自己所拥有的,如果像MBTI人格测试那样,把人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我觉得我和丁元英应是同一种人,所以我被他那种眼神深深的吸引。

我讨厌清高的人,然而不清高无以自慰,不算阿Q,不是阿Q不算中国人,我是这种人,这是让人生厌的其一;我讨厌与世俗对立的人,大隐隐于世,高人往往混迹于世俗之中,这是我的认同与立场,我不是这种人,相反我骨子里生就一副渴望脱离世俗的自由,这是让人生厌的其二;其三,如果饱学尚不足以使自己得到基本的乐趣,整天病恹恹的,深陷于此却如同习得无助的大象,那这饱学跟缘木求鱼有何区别?自己尚且如此,还拿来向世俗卖弄,怎能不让人生厌?其四,不管是儒释道还是其他流派的哲理,都不是有志之士以“心安”为由去逃避自己该有的责任。

但有些话一说就错,有些事一做就错,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以我讨厌他的话,在我这里本就是“耳旁风”,对我来说无足轻重。这篇小说多少有些个人崇拜的味道,似乎主人公无所不能,虽然我不否定人世间有这样的人存在,但我仍倾向于认为这是文艺上的夸张,他的能耐不是我在乎的东西,我在乎的是他那眼神给我了莫名的启迪,让我顿时心静如水,已往也明白一说就错的道理,但仍挡不住跃跃欲试的心理非要辩一辩争一争,现在我似乎也有了“向下包容”耐心,这倒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的觉得无所谓了。

也许想成为的那种人我一生也达不到,但我不想沦落到丁元英这种地步,一个没有归宿的丧家之犬,无处安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格尔就的信(30):关于《遥远的救世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