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电影《绿皮书》,在一个冷门地点的导演厅,坐着一个可以仰卧调节的舒适座椅,享受了两个小时轻松又有思考的时间,看两个有故事的演员间的火花,也思考着爱与偏见,尊严和隐忍,拘谨与放松。
唐.雪利博士是个音乐家,心理学家,非裔美国人,住在卡耐基音乐厅里,外表严肃拘谨、高道德标准,内心敏感愤怒。疑似INFJ型
托尼是个意大利裔美国人,服务于夜总会,外表粗犷,不修边幅,生存技能强悍,可以为了交房租去跟人打赌比赛吃汉堡,典当手表渡过难关。内心忠诚热情爱家,做事务实有办法,似乎歧视黑人。疑似ESTP型
1962年,博士雇佣托尼作为司机和助理护送他参加从北至南纵贯美国中东部的三重奏巡演。在种族隔离还甚为严重的时代,他在南方需要出入愿意和允许接待有色人种的酒店和餐厅,对此有一本《绿皮书》作为指南。这一行,处处是危险的歧视,所以他需要托尼的保护和帮助。
我从没有意识到种族隔离曾经那么严重,一个音乐家和博士到了南方某些州是不允许在自己作为贵宾参演音乐会承办酒店就餐的。更衣要在杂物间,如厕要到户外简易卫生间。我也确实不理解他这样对自我要求自己和环境很高的人为什么愿意去南方忍受这一切歧视。
随着南下深入,情况越来越危险,因为在酒吧喝酒挨揍,因为托尼打歧视黑人的警察进过班房。“傻白甜”的博士内心越来越愤怒,演奏也越来越激情,但面对观众的还是露28颗牙的假笑。直到有一次,两人在雨中对话,博士喊:
“是,你比我更像我同胞,我在同胞中不够黑,我也不够白,我也不够男人,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原来,博士的巡演根本不是为了商业利益,他在孤独地寻找,找寻自己,面对真相,他的坚持只是因为想要以自己燃起平等之光。虽然都是对“种族歧视”开火的电影,这一部的风格跟N年前的奥斯卡获奖影片《Crash》有姐妹片的意思,但人物更少刻画更深,轻松中耐人寻味。两个人的对话似指种族歧视,但时时拷问我内心,标签化的偏见其实是无处不在的,而只有人心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最容易连通。
慢慢发现,两个角色的冲突就好像一个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碰撞,但最后两个人成为朋友,预示着偏见消失理解加深,就好像一个人变得协调,人格得到了完善。有几个有感触的桥段:
博士从来不吃炸鸡,但在肯塔基州,托尼去买,非要递给他吃。博士开始觉得肯塔基州就吃KFC并无逻辑,车上吃炸鸡会弄脏车子和毯子……在托尼威胁要扔过去后终于开始尝试。骨头无处放,托尼自然地扔出窗外,博士也难得大笑照做。但当饮料瓶被扔出去时,博士坚持倒车二十米捡起来。看到此处不禁笑起来,自己内里也是这样的逻辑。(本我的快乐很快乐,但超我还是会树立道德底线,不容突破。)
托尼给妻子写信涂涂画画写成流水账,被博士说“好像勒索信”。他一次次示范代写,借以大自然的美丽,直接表达思念和爱,让托尼的信成了妻子的心头好,加深了情感。(创造性地表达爱和思念是人类的本能和天性,大大方方美好地表达吧,不用隐藏在流水账里,所有艺术都是爱和情绪的升华表达,在集体潜意识中,极容易相互触动,并不分三六九等)
博士酒吧挨打,托尼用持枪威胁歹徒放手;托尼袭警被关,博士动用上层关系让两人脱困。随着一次次冲突,两人相互走近,影响了对方的世界。(本我代表的生命力,自我的现实能力,超我的价值实现,融合越好,人越是健康有力)
博士热爱古典音乐,不满意经纪公司安排他进行这种三重奏发展路线。但托尼明白,古典音乐谁都可以演奏,但博士现在的音乐充满激情,直指内心。(潜意识最知道生命力的来源,不断提醒意识觉知,脑需要跟心站在一起。)
圣诞演出前,因为不被允许在表演的饭店就餐,博士最终放弃了表演。两人在“橘鸟酒吧”参加了一场底层非裔的圣诞演奏,放飞了自我。托尼说很高兴看他放弃商演,并错误地引用名言,说出真理:
“不要问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要问你为自己做了什么?”
(那些为自己尊严都不能表达的人,那些委屈自己的人都有深刻强烈的愤怒。越取悦越愤怒,看到自己内心,让自己快乐是真善)
两人冒雪返回纽约,随着北上,歧视的坚冰逐渐溶解,两人的汽车在圣诞风雪中被拦下,本以为歧视的警察又来找麻烦。但警官只是提醒车胎已坏,并祝两人圣诞快乐。长途累坏的托尼被博士心甘情愿开车送到家门口。回到豪宅的博士不再扑克脸坐在宝座上,他带着酒来到托尼家,得到了热情的招待和欢迎。(一个人内部人格结构的融合和完善)
从群体角度,消除刻板印象,要无畏地坚持,并对自己保持开放地观察,一次,两次……直到改变发生。成功是个静态目标,但很多时候这是为了更大影响力,个人和群体的生长由此带动。敬所有为除偏见的不自量力的坚持,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维果. 莫特森贡献了比《指环王》里高好几级别的演技,虽然并不是那么意大利。阿里只在《阿丽塔》中见过,演高功能神经质人士有天然优势,那种压抑下的冷漠与愤怒恰到好处。片中所有配角表演也都很出色。另外,“外带全家桶”竟然1962年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