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六首:万绿枝头一叶黄,一夜新凉是立秋

立秋美诗六首:拾得人间一夜凉,且对西风贺立秋

立秋节气,对于当代的人来讲,很容易忽略。因为公历在八月初,还在伏暑期间,感觉是夏天,白天炎热,往往汗流浃背,所谓热在三伏。不过在农历当中,三伏长达三十天到四十天,横跨夏秋,被称作“长夏”,说是夏天又有何不可?

只是这长夏,暗含着一个著名而古老的气象节气,立秋。

以太阳行经黄经135度为节点,古代的天文气象学,定义了秋季的开始,也就是立秋。因为此时,太阳继续南行,就算是天地间气温尤热,从大的方向来讲,夏天也该退场了,只是火狐狸的一样的尾巴,仍旧摇曳在舞台上,但那是背影不是正面。

秋天徐徐上场,以一阵阵微凉的风,和暑热缠斗,此时风还算细微,但风起于青萍之末,在树叶上小试身手。比如会有几片杨柳和梧桐的落叶。敏感于四季的人,一叶知秋。

但是如果非要将此时列入秋天(当代人不会太认同,实在是白天还在热浪里挣扎),那也是可爱的,因为,小小西风凉风带来小小爽快,有着酷热里的清新,所以此时又美名“新秋”,那凉风袭来的清新 。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唐朝·刘言史

将此诗放在最前面,并不是它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而是他有一个天文气象官一样的高度。站在高台在感受立秋。

从这个早晨开始起,以天上的大火星移动为标志,秋季正式到来。

而代表秋天的凉风和西风,早已经悄悄地来了。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那天上的云,和盛夏有所不同,因为水汽含量减少,呈现出和夏天不同的明丽开阔和轻盈。

那树叶最先感知秋天的味道,发出的声音也和夏天不一样,干脆,摩擦力增强,树叶开始失去水分凋谢,这是秋的声音。

初看这首诗,你会觉得立秋哪里有这么萧条,但是想想也对,这是秋的草灰蛇线,如同站在长江的源头,不过他是敏感于秋的到来。


“葛衣沾汗功虽健,纸扇摇风力甚卑。

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

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

天外有山归即是,岂同游子暮何之。

”齐己《城中晚夏思山》

人间,哪怕是修行的僧人,苦热太久,立秋小风总是真实的安慰。

那葛布衣裳能够透汗,功劳虽然大,那纸扇生风,对于夏天的热量,都是杯水车薪。

炎热的天气,让人哪里呆得都不舒服,天地洪炉,没一个落脚的地方。

终于一阵微微凉爽的风,让人盼到了立秋啊。

此时僧人在城中,因为夏天太热,不利于赶路旅游回山归家,所以忍耐到了凉风微来的立秋。

城市里的气温也略微下降一点,比如他所寄居的府邸园林,可以有心情看蜘蛛结网,晚上听蟋蟀鸣叫。他打算立马启程,回到山中。

这是他的凡尔赛,僧人有山寺可以接纳,可以挂单,全国一盘棋,只要气候适应,所有的山寺都是他的旅馆和家,有着僧人的身份,不会让你出住宿餐饮费,还有免费的山水。

所以他感觉轻快,我回山,可比你们这些游子方便,你们就算是思家,也未必能够及时回去,洒家真是四海无家处处家哦。

而且得意他去的地方是山寺。只要回去就是清凉地,明月天,隔绝红尘酷暑,不用忍受秋老虎,你们红尘中的都市人,慢慢忍受呗。

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优点和缺点。这僧人倒也骄傲于自己的职业福利。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宋朝刘翰《立秋》

立秋时节是秋天的开始,白天依然热,但是随着昼夜温差的加大和西风的渐进,通常晚上会有凉风和凉爽。老人说,立秋之后,晚上会睡得好些,就是这个道理。

盛夏会经历一段晚上和白天同样炎热的时段,让人寝食难安。

但立秋左右和立秋之后,明显晚上的温度会降低,有风,适合人的睡眠。

那黄昏时候,小乌鸦终于归巢,再也听不到它们夜晚烦人的叫声,无论是天空还是室内,因为凉快,而感觉空旷幽静了、

难得睡了个好觉,那枕席凉快,那窗户徐徐吹进凉风。

很久没有这样沉酣的高质量的睡眠。所以醒的时候是在半夜。

半夜正好,听说秋天来了,让我寻找一下秋的声音和痕迹。

都说立秋这天西风起,梧桐落,可是我走到庭院,没看见梧桐落叶子呀。

倒是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下,团团清影,这个夜晚清凉可爱。

难得他这么写实,梧桐确实是秋天落叶,非要说立秋就落,则是附会而后杜撰出来的。


“万绿枝头一叶黄,秋风恰则到林塘。

晚云更作潇潇雨,拾得人间一夜凉。”《立秋后十日》宋朝·舒邦佐

由于暑热和凉风的交替,很多盛夏的树木,因为空气或者根部上行的水分减少,会开始出现黄叶和落叶。

但是立秋时段,是不会太明显的,比如梧桐依旧团团高绿,比如柳树仍旧绿叶婆娑,比如樟树,此时正丛生新叶,在枝头如同清新的绿云,但是你走近,会发现,可能会有梧桐的叶子落在地方,可能有柳叶如蝶,落在青青小草上头,那樟树的落叶,在根部,实际大部分落叶并不影响整体树的青翠和美观。

万绿枝头一叶黄的景色,是真的难得看到,至少不会黄的太明显。

但是很多人都认可这句诗,是因为,这里有一种季节转换的当然之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提炼。一片黄叶不管它是否在枝头还是在地上,不管是否真有即视感,因为秋天的到来,小小黄叶和落叶是一种标志。

这是写立秋初凉之美,从一叶之黄,凉风吹到了山林池塘。

而暮云更是有此时换季的雨,所谓一层风雨一层凉。

但这凉快是让人欢喜的,如同大旱甘雨。

这首诗巧在,枝头黄叶,一夜而凋,拣到它时,已经凉满人间。这是黄叶中的小天使吧。报秋未必是凄凉,是人间清凉。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宋朝·范成大《立秋二绝·三伏熏蒸四大愁》

我喜欢范成大这首诗,非常写实。至少在当代,过盛夏的人还是会有共鸣感。

三伏天气,是横跨晚夏初秋的,长达三十天或四十天,在这种高温高湿的气候下,太阳如烧,地气如烤,空气如蒸,人如热水中的鱼,天地洪炉,古人没有空调,山居和冰室水榭,到底只是少数人的享受,绝大多数人,都如患病一样,靠身体的调节能力和有限的资源抗击抵御酷暑。

这里的“四大”,不是四种可以说清的事情忧愁。是指生存环境。

道教四大是指道,君,天,地。

佛教四大,是指地、水、火、风。

总之三伏天气,不仅难以做到四大皆空,反而所有一切都真实得如同炼狱。

在酷暑当中,才知道人的生命命运如此渺小漂浮。

热很了,人只能集中一切尽力求生存。热得要死,并不夸张,自古以来,病弱之人,在盛夏和寒冬,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最高的。生死面前,未来,财富,愿望,如同虚设。

就算是健康人,也对盛夏暑热深有难过的体感。

所以普通人当然盼望天气早点凉快下来,至于悲秋,那还真是一部分吃饱了闲着的人的无病呻吟。

范成大是说自己年过半百,还是指一年又过了一大半呢?都有。

但是他说,我不在乎岁月流淌,我也不在乎这一年过半,我就是要对着凉爽的风,恭喜秋天的到来。

死在酷暑,哪才可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首诗在于写实和乐观。有什么可以悲秋的?秋风带来凉爽,解除暑热,让人重新调整身心,一切是新的开始,有什么可以惆怅的?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明朝·夏云英《立秋》

新秋新凉是可喜的,立秋后的风,都叫秋风,但此时的风,肯定不是那种秋风横扫落叶的萧条。此时的秋风秋雨,让人欢喜,因为带来了崭新清新的秋意。

暑热里坐立不安,哪里有闲情看书弹琴?

只怕汗水玷污了书页,多汗的手指溽湿了琴弦。

最重要的是怕中暑,人都没了,书和琴有什么作用?

所以立秋后的凉快简直让人重生。清凉舒爽的空气里,早睡早醒,悠闲无比。

那勤快的侍女,下半夜就爬起来,清理内室,整理主人喜欢的箜篌,手指还拨上几声。

这箜篌声音清越,恰恰照应新秋的到来。

又一个季节开始,又一轮人间的美好。


古代写立秋的诗其实很多,立秋意味着秋始,但是很多文人,大约在酷暑中压抑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好好清新的秋意,往往被写得凄恻不堪,可读的并不多。

奉上这几首清新的立秋,立秋告别酷暑,走向成熟和收获,本来就清新可喜呀!

让我们好好迎接立秋。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秋六首:万绿枝头一叶黄,一夜新凉是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