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说,做自媒体这件事看起来很难,坚持下去真的很难

斜杠青年(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斜杠青年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斜杠青年,常常自带月入过万、经济独立的光环:“为了赚钱,我做了斜杠青年”,“斜杠青年,月入十万”“实不相瞒,我的副业是我工资的3倍”……

有人认为,他们是最具活力的后浪,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过着“无边界”的精彩人生,他们拥有更多元的选择和更广阔的舞台,能在人生这条单行线上跳“广场舞”;

但也不乏质疑之声:“斜杠青年”靠谱吗?小心斜杠青年这碗“毒鸡汤”等。

斜杠青年本身是一种新经济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想当斜杠青年,但是如果没有实打实的硬通货做立命之本,最好还是别瞎杠。

而且如果没有清醒的认知和明确的定位,就想在多领域施展拳脚,只会打出绣花腿,更多的是在消耗自己。

甚至,想做“斜杠青年”的人首先变成了韭菜。在知识付费的浪潮下,一些自媒体以月入过万的卖点,开设写作、视频课程,实现多渠道变现,形塑斜杠神话。

但,在人人都是一个品牌的自媒体浪潮中,真正坚持和成功的人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付出与成长,或许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或许更具参考意义。

四年写作、出版第一本书,95后女大学生的坚持与蜕变

开学不久,一位研究生同学便发朋友圈,讲了自己出书的经历,这让同龄的我们震惊不已。看到她的公众号,找到两篇关于写作和出书的文章,了解到她已经以两天一更的频率坚持写作四年多!

在文章中,她回顾了自己的写作与出书经历:

今年也是我正式写作的第四周年,在之前三年当中,我在不少流量比较大的公众号上发表文章,也担任过新媒体导师,写出过一些爆文,在2018年的夏天就收到了两家出版社的邀请,由于中间参加考研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新书在今年年初正式上市。

2017年6月,她在写下了第一篇文章,刚开始写作时,她也遇到新手写作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写作这件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又有什么优势?

刚刚脱离高考苦海的小姑娘,迷茫,幼稚,脆弱,笨拙,一堆不成文的个人问题阻碍着我的成长。身边的朋友,鲜有人对写作感兴趣;写作圈里,也不认识一个,你可能很难想象,无数次深夜难眠的时候,我都在黑夜里瞪大眼睛苦苦追问自己:你他妈到底在死磕什么啊?!

放弃很容易,但坚持一定很酷。单打独斗做自媒体,就要一个人化身为一整个团队,写作、运营、改稿都是她一个人,两天一更的目标说着容易,实则要面对现实中的任何意外。一次,她在火车上更文,发烧加上晕车,即使是边哭边写,也没有阻止她打断两天一更的原则。

我断更的原因多是因为懒,或者是心情低落之类的,唯一一次边哭边学习的经历,还是去年考研的时候,即使很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也不敢用自己的梦想做赌注。所以她对写作的认真与热忱,真的很让人钦佩。

在的写作经历为她日后的成功打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她在百万大号【夜读】、【大学宝典】等公众号供稿很长一段时间,写了不少爆款文章,她用自己的稿费为爸妈买了年货、也逐渐实现了经济独立,不仅出书,还为别人改稿,与更多热爱写作的朋友一起成长。

写作很苦,需要做好读者定位,改变以自己为中心的叙述,还要耐得住寂寞,相信写作的力量。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写作的热爱,因为,热爱使坚持这件事,变得没那么困难。

但,自媒体不是铁饭碗,关于毕业后是否打算做全职自媒体,还是继续兼职写作,以及如何如何平衡学习与写作,写作四年的她,无比坦诚谦逊地讲了自己的认识和规划:

其实我一直不算一个合格的自媒体人,只不过喜欢写写东西啦,今年是写作第四年,收获很多也有所失去。平时还是在做自由撰稿人,接稿子也自己写,主要为了生存也为了热爱。

至于毕业之后会不会做自由职业,专职做自媒体,大概现在的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之前看圆桌派,道长他们给斜杠青年定义为,做许多不同领域的事情,拒绝单一的、固定的工作,而现在我还有很多技能差异,所以斜杠青年的梦想可能要放在未来去实现啦。

如何平衡学习和写作,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因为我现在写稿子的目的(尤其做公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锻炼输出和表达,目的很纯粹,所以写起来没什么束缚写的非常快,一般一篇文章两小时之内一定可以写完,加上排版大概两小时左右,我个人觉得不会太占用时间啦。所以除去写稿子的时间,我还是有大把时间可以学习看书玩乐的,写作算是生活之外的一种喘息和乐趣吧。

全职做自媒体需要极强的自律,“毕竟每个月的收入和心理变动都很不稳定,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行”。

对于一些定位为职场成长或专业领域的自媒体人来说,他们的工作经历与人际关系是自己内容输出的一个重要来源,这种情况下,即使副业收入足以把自己养的很好、辞职也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但全职做自媒体却是优质内容持续输出的重要保证。

自媒体的风刮得太大,以致于成为一种普通让人成功的神话,疫情期间关注的【粥佐罗】,实现了年入百千万并在北京买房的梦想,自媒体上以月入过万的名号招募学员的课程也开得风生水起……

关于现在的成就,她告诉我,她并没有上过课,在写作的两年是打基础的两年。写作并非一蹴而就,无论是不是红利期,保有初心、打磨文字,热爱方始终。

“引流大于内容”,渐入瓶颈期,还需另寻出路

相比于在校生做自媒体,职场人的自由时间更少,做自媒体也需要更多考虑付出-收益比。

从2019年4月注册起,田哥最开始保持在日更的一个水平,当时还没有毕业,时间会比较充足,但每日更新也会很累,他坦言道:“我现在都佛系更新”。

内容定位为互联网资源与软件破解上,免费分享,完全发挥了互联网的利他精神,因此每篇推文都有三四千的阅读量,可以接到一些广告投放,即通过二次售卖来恰饭。

关于广告收入,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平台政策和文章阅读量这两方面:

广告收入的话现在不怎么样了,首先是流量主的收益2020年以来基本砍半,估计是腾讯缩减这方面的分成了;

自己接广告的话由于最近阅读量不是很好,所以广告主也不多了,之前还不错,每个月能接个三四条,混个伙食费差不多。

腾讯为用户提供平台,用户做内容,腾讯拿分成,分成规则掌握在腾讯手中,分发规则也是腾讯制定,看似没有老板压榨的自媒体人实则成为了资本的『数字劳工』。

现在,他不急着日更,开始更多关注引领:“还是要学会引流,感觉引流大于内容.....”

他问我最近有没有听到Manchuan这个公众号,它从抖音引流了近百万粉,内容纯搬运,都能十万+,这种风气太坏了!但是,没办法,微信过于封闭,做内容有需要很大的付出,通过抖音引流的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因此,只闷头写文章是不够的,平台越多,引流的机会越大,但要掌握各平台的规则,抖音有它的推荐机制、也有它的认证机制。传统媒体做中央厨房想要一次生成、多次分发也证明是不可能了,必须要适应各平台的调性,才能获得组合拳的传播效果。

我的故事:困在封闭的天地中孤独耕耘

我是在2020年才开设的个人公众号,据说早就过了公众号的红利期……

红利期过后,人们新关注的公众号数量逐渐减少,加上与内容的过度连接,一些人开始取关一些不常用的公众号。

为了最大限度留存用户,微信又推出【设置星标】这一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置顶他们最想看的公众号,来减少关注过多带来的负担,那些懒得取关的公众号便收获了一大批僵尸粉。

在以分享为意识形态的互联网中,做自媒体首先需要分享能为他人带来价值的内容,才能吸引用户、留存用户。

我曾写过一些无病呻吟的情绪文,把公众号当作了日记本,定位也不甚清晰,读书、情感、观点文,想什么写什么,可能我还没有完全被驯化吧!

但一个人默默耕耘也太无聊了,甚至怀疑自己写的文章,难道真那么差劲没人看?人在自媒体,还是要发挥主动性,学学运营与引流。

我曾有过一段写商品文案的工作经历,虽然喜欢写东西,但写那些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却会极大消磨自己的兴趣。

所以,之后公众号的定位主要集中在观点文与读书分享,以此倒逼我多读书,才能持续输出。

关于【斜杠青年】这个话题,作为一名传播学学子,以后拿来研究数字劳工也是一个很好的素材,研究方法就是参与式观察+访谈啦,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我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劳工』,希望我能坚持到那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斜杠青年说,做自媒体这件事看起来很难,坚持下去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