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痕——那时的电视


先生不知怎么点开了83版的《射雕英雄传》,这是暴露年龄的电视连续剧。那熟悉的音乐,熟悉的装扮,熟悉的话语,瞬间就把人带回了几十年前。

那时物质匮乏,家里有个收音机,能听个音已是奢侈。大队场地上偶尔放映露天电影。晚饭后,拖家带口,呼朋唤友,带着凳子,带着衣物,在月光下,在露水里,看什么不要紧,要紧的是能听到声,还能看到人影,且这么多人一起看,比开生产大会有意思多了,比在煤油灯下打牌吹牛带劲多了。

两根杆子扯着一块白色的幕布,一台投影机,装上能转动的胶片,就是全部设备了。投影的光柱异常刺眼,不能对着眼,但调皮的手伸过去,在光柱下打手势,显在幕布上就是皮影戏了。电影正兴头上时,这样的动作会招来很多骂声。风起时,幕布随风摆动,电影里的人物也跟着随风扭摆。逢上下雨,小雨还能坚持一下,毕竟一年只有几回这样的盛况,大雨时,一些家住得远的,一时回家也来不及,便纷纷挤到大队部的廊檐下,远远地看幕布上一亮一亮的,场地上高高低低的长凳、短凳还在雨里兀自欢喜。

后来大队有了电视机,室内插电的,不限天气,天天放映。一个大队,十个生产队,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凳子这会不派用场了,剧场效应在这样的时刻尤其明显。老人们也不凑这热闹了,因为挤不过年轻人。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就是去凑个热闹。电视机跟前早就被人高马大,身强力壮的青壮派占领了,挤都挤不进去,后面的都站在凳子上看,再后面也就听个声,及看前面观众的屁股了。即使这样,这间小小的放映室每天仍旧挤满了人,挤得人贴人,人贴墙。电视机音量开至最大,还有人不时在说“别说话,听不见声了”。

记得那时放的就是《射雕英雄传》,那振奋的音乐,嚼舌头的粤语歌词,当时人人都能哼几句。“蓉儿”“靖哥哥”尽人皆知,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为之癫狂。吃过晚饭,丢下饭碗就去大队放映室占位置。回来后跟没去看的同伴绘声绘色地细说电视情节。这本电视连续剧剧几乎是电视机进入农家的标志性影视剧。

癫狂一段时间后,村里家境不错的人家也添置了电视机。须用室外天线。天线绑在竹竿上撑在室外,电视上时常出现雪花,就需去室外转一下天线。一个人在室外转天线,室内人的盯着电视指挥,“再来点,再来点”“好了,好了”。

我们村第一家有电视机的人家不敢独享,也无法独享——邻居都厚着脸皮,吃过饭就过来蹭电视看了,用话赶都赶不走。大夏天,主人家索性把电视搬到场地上,大家伙各自带着椅子、凳子,或站着看,这样乘凉可比数星星有趣多了。

电力不足,电视画面时常一闪一闪,很像就要断气一般,正说着这话,说不定“啪嗒”一下就没电了。不打招呼的停电是正常的。不是农忙时节,白天没电,晚上九点来电也是正常的;农忙时节,即使不停电,在各家各户电线中奔波的电力疲累得支撑不起小小的电视机。电视机遂成摆设。成摆设,电视机仍旧陆陆续续进了农家。呼朋唤友、吆五喝六去看电影、看电视的场景也成为了历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岁月无痕——那时的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