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灵子 2020-4-28
怎样看待欲望?
一些人把需要和欲望区分。
生活必需的,是需要,
生活想要的,是欲望。
购物时候,可以这样考虑清楚后有所节制,不至于买回很多做不着的。
欲望,有时和道德、法制违背。
极端化主张,是古代的灭人欲,存天理。
正规的心理学教科书里这样界定:
欲望,是对能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物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强烈的向往。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指人们缺乏某东西而产
生的一种“想得到”的心理状态,通常以对某种客体的欲望、意愿、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
心理专家武志红,则把欲望视为生命力的一部分,扼杀欲望,等于扼杀了生命力。
他有一文《你的欲望不是罪》专门谈论这些。
好人,势必有一个特点——牺牲自己的需要。
坏人,势必有一个特点——纵容自己的需要。
一个朋友某次困惑时候,
武志红让他去了解内心的声音:“我……最……想……要……的……是……”
作为凡人,我们因围绕着需要产生了这样一对矛盾的心理:
一、需要是有罪的;
二、我有需要。
圣人或好人,似乎没有后者。但这不是真的。
无欲的好人,可能会过度满足孩子的需要。
所谓的坏人或小人,似乎没有了前者,只剩下“我有需要”。
因而,他们在追求需要时没有任何的愧疚感,更不用说什么罪恶感。
好人不是消灭欲望,而是接受欲望,
并看到围绕着欲望产生的负罪感,并从负罪感中走出.
认为,人有三种基本欲望,自恋,性,攻击。
文明是原始欲望的压抑和升华。
我自己又会怎样理解欲望?
回到自己对心灵的理解图
欲望,不是来自超我,不是来自角色应变自我的。
欲望,是来自真实自我和内在阴影的。
人社会化,生活在文明社会,完成角色任务,符合角色要求,
对真实自己有很大的压抑。
不被接纳的部分、不想面对的心灵创伤部分----内在阴影,
会在潜意识里找寻出路,这会是欲望的重要的来源,
想证明自己好棒,很牛,想得到父母的认可,生命想得到充分的肯定,想得到爱和接纳,想破除束绑,想随心所欲,想过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想和喜欢的异性一起,等等。
生活,遇到一些感兴趣的,激发起欲望。
一些看似生理方面的欲望,
背后有人文,心理因素,这里,没有用本能的表达。
压抑一段时间,有情绪的爆发,
压抑,有着扭曲的心,有扭曲的表达,
贪欲,物欲,与匮乏的内心,想要填补有关联,
甚至,会是无底洞,没有自觉自控能力,就成为欲望的奴隶。
《内在的探索》提到
“当你感受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空洞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和赞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
我们带着一身的坑洞四处奔忙,却往往无法察觉到它们。我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赞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这个人的爱、我想要这种或那种经验。欲望与需求一出现,便按时这坑洞已经冒出来。当你和某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一旦那个人死亡或是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感觉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因为以前被他填满的洞现在又暴露出来了,这就是会那么痛苦的原因了。“
需要检视一下自己是否有“因空虚而产生的欲望之洞”
野生动物没有多少欲望,温饱、安全是野生动物的头等问题吧。人有 。
是人能动性强,自主性强,私心大,欲望也随之增长吧。
心灵成长,是要接纳真实自己,超越道德局限的视角,看到正面动机,懂得好好愛自己,适当满足自己。
新时代,主张成为自己的好父母,好好愛自己,看见自己。
这也适用在欲望的对待。
内心的匮乏,创伤,需要疗愈,自身神性的疗愈,用神性无条件的愛和接纳,有适当的满足。而不严加压抑、对抗内在欲望,不谴责内在欲望。
西方一个流派《奇迹课程》,主张宽恕就是愛,首先宽恕自己,不谴责自己,不给自己定罪,超越超我的善恶的二元对立,归一,归于真愛。
只在道德层面探讨欲望,是有局限的,
无论提倡天理,提倡良知,实践证明是没有出路,
个人认为,需要从身-心-灵成长的高度去看欲望,见另一文。
把握性本善----元神本有无限神性,
可以替代天理,良知的古人理念,走在正道,
从心灵发展过程,看欲望的形成,背后的诉求,
达成创伤、匮乏的疗愈。
西方重视自由意志,有时走向放纵,中国也受影响。
西方的自由意志,更倾向于肯定自己的欲望?
中国的责任心,更倾向于否定欲望,
当神性临在时候,才是更好感受内在的自由,
同时,又有定力,自律,更适当达成自由意志。
古代,提倡知足常乐,
是削去了过多的欲望,目前没得到更好是因为自己问题,福报不够
而不忽略眼前拥有的,珍惜眼前拥有的,
是对待欲望的一种选择。
梦想,有仅仅是私人的,有实现自身价值,对社会有益的,
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梦想不一定都是善的,不能一概而论,
出于大愛的发愿,行愿,这些不视为欲望。
意识和超意识的融合后,神性灌注到意识界,
真实自己获得更多的神性,匮乏感大大消减,
神性化后,真实自己的梦想更为纯粹,更合乎道义,
这个时候的心念,用欲望一词不合适,
这时,人有需要,可以做到“无欲”,
完全神性的状态,也是无欲状态,不是万念俱灰的死寂内心。
老子,庄子,没有主张完全扼杀欲望,
完全扼杀,是儒家,理学家所主张的,
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清心寡欲,
我自己会选择想象自己生命有两股阴阳能量,两条“龙”,
在盘旋,生生不息,肯定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