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规划第108篇-超级个体47(组织能力特训篇)-团队的真的价值是什么?

314.什么是团队,优秀团队的特质是什么?

(知乎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组建团队,团队的价值又在哪里?)

其实,你观察一下身边事物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团队”是超级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拿最超级个体的网红进化史来说。网红发展的整体趋势,就是从超级个体到超级团队。 

第一代网红是网络写手,比如《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都属于单打独斗型——一个人,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江湖。

 第二代网红是草根名人,比如木子美、芙蓉姐姐。网红背后开始出现团队推手的影子,一夜爆红往往是推手运作的结果。

第三代网红则都是自建团队,比如,Papi酱、谷阿莫、功夫财经团队。这时候,单打独斗基本没戏,网红基本都有自己团队,甚至逐渐发展出比较完整的“网红产业链”。

所谓团队,指的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团体。

优秀的团队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所有成员之间都充分了解,并互相发生影响,为了保证这个,团队规模规一般在2~7个人;

每个人的决策和行为都足以影响到其他人;

彼此等级不明显;

团队的业绩成果要远高于每个人的业绩之和。

就跟不是所有群都是社群一样,不是所有团队都是团队。一支球队是很好的团队,没有彼此默契和配合,单个球员根本进不了球。但是一群销售即使天天在一起上班,如果不需要打配合一起冲业绩,也只能称为团体,而不是团队——因为他们并不需要了解彼此,不需要相互支持,也并不需要支撑共同业绩。同样道理,一个班级也不是一个团队。


315.如何用一件简单的例子举例,个人和团队的区别呢?

(知乎问题:李阳疯狂英语和新东方的发展背后,又什么值得我们讨论的价值呢?)

当年疯狂英语和新东方是并驾齐驱的两个英语学习品牌,如今新东方市值过百亿美元,而李阳疯狂英语却完全没落了。最大的原因,新东方组织了一个强大的团队。

俞敏洪和老婆的夫妻店有了第一个2万学生以后,俞敏洪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已经到头了,如果能够拉当年自己的北大同学们一起合作做事,肯定会让新东方上一个层次,俞敏洪开始人生第一次出国之旅——不是为了观光,而是去探访那些因为比他优秀而早就出了国的同学。

这一次出国拉回来了徐小平、王强,组成新东方三驾马车。在这个之后,每隔几年,新东方的管理和教师团队就会上一个台阶,新东方迅速放大,而李阳却一直停留在超级个体的时代。

李阳自己也曾反思过,他说:“新东方有数千名全亚洲最顶尖的英语老师,而我只是一个老师,差得太远了!” 后来有记者采访俞敏洪,问到他和李阳有什么不同,俞敏洪也说:“他是个人英雄主义,我是集体英雄主义。”


316.好团队自我反省的问题有哪些?

(知乎问题:如何从一些团队的问题中提问,发掘真正的价值呢?)

1.你们经常一起开会,了解彼此吗?是那种真实的、真诚的有碰撞的会。

2.你了解其他成员的目标、压力和需要吗?

3.有清晰的责权利的分工吗?

4.其他成员能给你实际支持吗?不仅仅是意愿,还有能力。

5.如果你帮助其他成员,你会有好处吗?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的回报。

6.你们关于配合有明确的流程吗?

7.你真心认同这个团队的流程、制度吗?

8.团队重大决策你有份吗?

9.即使没有直接贡献,你会因为团队取得重大好处而得到好处吗?

10.你信任你们团队的领导者吗?


317.夸奖的本质是什么?

(知乎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我们就是夸奖不出来呢?)

夸奖的本质:其实人类在幼年的时候是最期待被父母亲所夸奖的,所以当我们夸奖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强大的,而被夸奖的那个人是相对弱小的,所以夸奖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内心强大者对于别人的服务。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你在服务于别人,而你又是强大的,这其实就是领导者在做的事儿。所以从夸奖的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用服务别人的方式来领导别人的强者行为。

理解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很多时候有些夸奖显得言不由衷。我们夸一些明显比自己强的人时,心中毫无障碍;夸一些相对较弱的人也很顺理成章;但我们最难夸出口的就是跟自己水平差不多,而且你还找不到跟你的区分点的人,说白了就是你心里面暗暗不服气的人。

有一句话说道:“从来没有人会嫉妒国王,除了他的弟弟。”

简单来说,你没法真心夸奖那些你嫉妒的人 ,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会用“你好棒”“很不错”这样的方式来敷衍过去。


318.如何能够理解,夸奖其实是一种强大的领导力?

(知乎问题:夸奖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价值是什么?)

夸奖的最核心其实还是在于心态,在于你能不能看到别人优秀的地方,在于你能不能真真正正地花心思去体贴每个人的独特之处。

我知道一开始的时候这么夸奖可能显得有点刻意,但是 当你可以真心地夸奖别人时,你慢慢地就会更善于观察别人优秀的一面,以及成为愿意用强大的内心去服务别人的人。

我想这才是夸奖背后真正的心法,以及它对于我们人生的修炼。

夸人是一种强大的领导力。


319.有些夸奖为什么会让别人觉得难受?

(知乎问题:同样是夸奖,但为什么有时候感觉却让人不太舒服?)

一种更加糟糕的方式,是把评价当做夸奖。

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你的一位同事眉飞色舞地跟你讲另外一个同事厉害的地方,于是你就回应说,“嗯,他的表达技巧很不错”。你仔细思考一下这句话,貌似是夸奖,但其实是一种内在的评价。

再比如说,你的同事因为工作很出色拿到了奖金,别人都过来说“祝贺,真棒”,就是有一个人跑过去煞有其事地拍拍他肩膀说,“小王你做得不错”,甚至还给别人一顿点评和建议,这就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他在评价,并没有夸奖。而最可怕的是他还没有注意到。

还有一种方式你会用一种貌似夸人其实是夸自己的方式来传达,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每当做了什么好事时,他妈妈总会在家族群里面夸他说:“哇,我就知道我的儿子是最棒的!”他每次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哪不对,没有被夸到。后来一想说,其实他妈就在夸她自己嘛,并没有在夸她的儿子。


320.如何才能正确的理解冲突的价值?

(知乎问题:冲突有在团队中,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呢?)

说到冲突,你会发现我们是一个关系导向的民族,很注意回避冲突。我们的文化里有大量的关于和睦的说法,比如说以和为贵,比如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种心智模式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心理,这导致我们在很多对抗性的运动中都做得不那么好,比如说搏击、足球、橄榄球。但是在乒乓球、排球,这种隔着网的运动上,我们反而都做得很好;那些纯技巧类的体操、跳水运动简直是一流。

这种思路也可以延伸到团队管理上——我们原来倾向于认为,好的团队是一团和气的。冲突不是好事、影响团结、影响绩效,是管理者无能的体现。你看很多电影里的黑帮老大,小弟一出现打架的情况,不管错在谁,首先啪啪给每个人一个耳刮子,然后再喝酒摆平。

现代组织管理里对于冲突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冲突在任何组织形态下都是没法避免的,有些冲突会导致绩效降低,有些则会创造高绩效,而 好的管理者总是会让好的冲突维持在恰当的水平。

冲突有很多好处——对于个人来说,恰当的冲突其实是一种沟通方式——所谓不打不相识嘛。对于组织来说,它能够凸显问题、激发活力。比如,市场部总是怪销售部转化率不高,而销售部总会觉得市场部的数据拿得不够好。这个冲突就凸显出来了,原因可能是两个部门对客户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各自都争斗下去,可能公司就黄了。好的企业是冲突四起,但又都是理性讨论的。而坏的企业却是大家温温吞吞,一起死掉。 只有执念于把事情做好的人,才容易起冲突。


321.如何行之有效的去解决冲突呢?

(知乎问题: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核心是什么呢?)

1. 有了不爽,尽快及时沟通。排雷有一个方法是在地面引爆炸弹,这样不至于脚踩上去爆炸。

2.不要恶意猜测——大部分的猜测都是错误的。

3.先想清楚双方利益,冲突一定是利益有了冲突,不要急于表达自己,思考双方利益后再说。

4.  坐下来理解利益、沟通需求,共同找到 D 选项。


322.女性领导者比男性领导者突出的地方有那些?

(知乎问题:女性领导的突出优势在哪里?)

1、 女性比较注意跟大家沟通,能够掌握全面的信息,更好地对信息进行整合,而男性领导者更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问题。

2、 女性的韧性特别强,持久力也比较好,当面对多数人都认为做不到的事情时,她们的信心和进取心反而更高。

3、 女性的耐性十足,更善于倾听,她们也更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意见,会更加全面地去作决定。

4、 女性具有更强的牺牲精神。这可能跟女人的生育过程有关。所以,女性更容易把那些沉重的负担,变成前进的动力。

听到这里,超级个体的女学员们应该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强化领导力了。那么,对于男性,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呢?其实,上面几点,是对于女性特质的一种总结,讲的既是“why”,也是“how”。我相信,对男性用户也一定会有借鉴作用。

结论: 2012年的一篇研究论文提出了“雌雄同体”的概念:当女性领导者在领导行为上表现出双性化特征(英文为androgyny)时,下属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对领导者行为的有效性表现出较高的评价。而这里所谓的双性化特征指:在处理同事关系这件事上保有了较强的母性特征,但是,在决策行为上却表现出比男性还要强烈的原则感和坚定感。

名言: 管理学鼻祖德鲁克的一句名言:时代的转变,正好符合了女性的特质。


333.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付出和收获有时候不成正比的呢?

(知乎问题:快递小哥比王健林要忙, 但为什么收益会差很多呢?)

当你去研究这些高净值人群的成功路径时,你会发现,他们当中很少有人的成功路径是线性的。 大部分成功人士的发展路径中都会有一到两个、甚至三个“非连续性的突然增长“,术语叫做“跃迁”。 你会发现,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突然上了一个层次,观点、眼界、格局,都不一样了。

于是我开始研究,这些人到底做对了什么,才可以让自己跃迁?

第一次跃迁:用二八法则高效成长

今天你看到的知识付费大潮中的一众名师:李笑来、艾力、李尚龙……走得更远的教育家俞敏洪,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李丰,学者王强……他们都来自一家叫作“新东方”的培训机构。新东方为什么会在上一个10年突然涌现出来那么多名师?这恰好是我在2006年研究的话题。

那一年我在新东方国外部讲GRE词汇,刚被选为第一届新东方集团培训师。俞敏洪希望我研究下“优秀教师的能力素质模型”,并最终把成果整理成“教师之轮”体系,帮助更多老师成长。

“教师之轮”包括五项核心能力:专业知识、课程设计能力、呈现能力、个人魅力、积极心态。在这期间,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的训练课程中,有一群人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人——他们不是因为比其他人更加聪明或者努力,而是采取了更加聪明的学习路径。

第一种教师的学习路径,是把百分之百的能力,全部投入学习专业知识,然后再进入下一个领域。而另外一些老师,他意识到在一个领域里面,20%的知识就可以囊括80%的内容。所以他会花一点时间迅速地学习这个领域最精华的20%,然后再去学课程设置的20%,然后再去学演讲的20%,再去学魅力的20%,再去学心态的20%。同样的时间,他获得了五个80%,所以是400%。仅仅是因为学习路径的不同,老师们在三个月就已经拉开了四倍的距离。

可能有人会说,这没什么了不起的,那些一百分的老师,你只需要给他更长的时间,他也可以迎头赶上。我们基础打得好,后发制人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接下来就有第二轮的跃迁发生。

第二次跃迁:利用系统放大名气

在新东方系统里面,如果你一定要选一个老师排课,你会选什么?一定是先选400分的。400分的老师训练得比较多,课就讲得好一点;课讲得更好,就能带更多的学生;学生越多,优秀学生就更多,名气就更多;名气更大,就排得更多;排得更多,钱就更多。于是四百分的老师莫名其妙形成一个正循环,等到一个暑假下来,四百分的老师就变成四千分的老师,远远的把一百分的老师落下来了。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法则,叫幂律法则。20%的国家,占据了80%的财富。不仅仅财富这么分配,你可能想象不到,微博的粉丝数量是这么分配的,英语的词频是这么分配的,你媳妇儿上的导购平台,也是这么分配的。

比如说,全世界最高的人是2.55米,最矮的人是0.51米,所以最高和最低的人之间,仅仅差了五倍。但是美国的GDP几乎是最低的那个国家的46万倍。这就是幂律法则的恐怖之处。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只要你能找到头部,就能够上升。就好像我在北京五道口那边住,我们叫宇宙中心。宇宙的中心房子并不比北六环房子好多少,但是价格差距巨大。这是因为它进入了更高的价值链条。这是系统带给它的第二次跃迁。

第三次跃迁:与最优秀大脑互联

第三步的跃迁是如何与领域内的高手连接。注意,当高手头部们进行连接,他们的升级就变成圈层。因为当高手开始互联,别人就彻底进不去了。

选择连接更多的头部,连接资本的头部,连接管理的头部,连接其他各领域的头部。当你成为头部,资源就会莫名其妙找到你。只不过这一次,你不是要快速学习更多东西,你要做的事情是连接更多头部。比如说罗永浩,他连接了技术、连接了资本、连接了手机,进而做了“锤子手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连接方式。

总结一下:

第一次的二八原则,找到知识中最关键的20%,这会让你的效率高四倍;

第二次的二八原则,找到赛道中最核心的20%,这20%的20%会让你的系统带你跃迁。

第三次的二八原则,你要找到头部中最精华的头部,并与他们产生互联,形成利益联盟,达到圈层。这个时候你努力的效能就会从原来的1:1,放大到1:60,1:600,1:6000。


334.如何能够正确理解《战狼2》的超高票房?

(知乎问题:《战狼2》的高票房真的仅仅是吴京电影拍得好吗?)

吴京老师这段时间很火,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一开始吴京的定位是李连杰接班人。他带着这个名号混了很久,拍了《太极宗师》,都觉得没有出口。于是有人跟他说,你有可能做甄子丹的接班人,于是他出演了《杀破狼》。后来,他用了五年时间,慢慢积累。终于在这一两年,和我们国运链接到一起,形成了特别好的系统头部。

你不难发现,《战狼2》前二十亿的票房,是因为这部片子本身的卓越。而后面这三十亿,一定是因为他站到了电影票房的头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站到了中国电影的头部。所以整个头部系统、国家力量,一起撬动,成就了《战狼2》。五十亿票房绝不是因为吴京的电影拍得好到了这个程度。

下一步,可能吴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战狼3》在拥有这么大资源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连接更多领域的头部,怎样在这些连接中间找到一个更大的头部。


335.如何能够正确的理解,努力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知乎问题:努力真的能够让我们实现跃迁吗?)

努力仅仅能带来线性的进步,我们可能需要一些新的思路,让自己去进化、跃迁。但是为什么跃迁这么难?因为它每一步选择都是逆人性的,都是逆惯性的,都是不舒服的,都被迫让我们走出更大的一个格局。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倾向低头做那些自己熟悉又好像很有收获的事情,比如说学英语、读书、健身… 但是那些事情可能并不能放大你的价值。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摆脱这种虚幻的安全感,真正看到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请你盯紧那个对你最重要的选择,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在不断地跃迁,你在慢慢做最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年规划第108篇-超级个体47(组织能力特训篇)-团队的真的价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