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你现在和小时候像吗?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今天翻看相册,回想自己小时候,发现现在和小时候确实挺像的。

早就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但仍然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孩。脑海里还是浮现出那个扎着两个小辫儿的自己。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经常想起小时候的那个自己?

1、模糊的记忆

还记得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冬天早上天还黑着就要出门上早自习了,也许有6点吧。偷偷爬到平房,往书包里放一个“冻红薯”,装在书包里出门。尽管爸妈不让,我还是会偷偷地去做,不会妥协。

那时候也只不过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摸黑去上学竟然一点都不怕。走路到学校,15分钟时间吧。骨子里一直就很独立。

虽然每天不知道在学校干了什么,但还是每天期待着上学。关于学习的事儿,在四年级之前都没有一点印象。

记得那时候到学校最开心的是和同学一起玩儿,但是好像一直并没有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印象中一直是被孤立的。讲到后面的故事,就能明白被孤立的原因了。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习惯了在外被孤立,到后来已经习惯了。渐渐对于朋友,其实没有太多的依赖。我可以一个人玩儿,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自习。

2、你欺负我,我一定还手

小学四年级之前,我都在村里。四年级开始去了市里上学,开始住宿。所以,在四年级之前,记忆中我都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假小子”。长得不像男孩,但是所有的举动和男孩很像。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同桌欺负我,我会趁对方不注意,加倍欺负过来。我会偷偷把她的尺子折断,把凳子搬走藏起来。

记得学校门口有卖零食的,而这个老板是我们班的一个学生的家长。我当时是班长,还记得我经常让她给我带零食吃,作业我就不检查她的了。

我还记得,曾经堂弟因为被一组堂兄弟欺负,我直接用脚把那一对堂兄弟踹下了马路旁边的小沟里。后来,这对堂兄弟见了我,都乖乖地喊“珍珍姐”。

其实一切都是有关联的。现在去看曾经自己霸道的一面,就很容易理解,被孤立的原因了。太过于自我了。而这一点,在去年开始认识到,并且学会了反思和把握尺度,改变来很多。

再到后来住校,渐渐懂得了学习,也开始独立生活。也就很容易理解,我后来的很多选择,都很独立自主的原因了。

3、现在vs小时候

如果再让我返回小时候,我一定会对那时候的自己说:依然做自己,不过不要主动欺负别人,把学习这件事再提前点,尤其是读书。

看着现在的小朋友的童年,被各种学习填满,我还是挺喜欢我小时候的生活。

虽然没有多才多艺,也没有考入名校,更没有待过世界500强的名企,但是,我有一个丰富的经历。这些经历其实在成长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去回忆的时候,都可以收获不同的点。

我想,如果不是曾经小时候那个霸道又一直坚持自我,尊重内心的我,我也不会在工作后的三年依然坚持自我,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不喜欢规规矩矩的“规划”。比如,一眼看到头的职业生涯、每天重复的两点一线、亦或是抬头就是天花板的职场...

如果我当时也一直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被爸妈各种条条框框约束,我想,我也只有规规矩矩的规划。这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刻入骨子里的认知。

回想一下曾经你小时候是怎样的自己?未来又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你现在和小时候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