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逻辑》读书笔记19

            第十九章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想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教育目标,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了较长时间的多种领域的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心智结构”由三部分构成:熟练的微观技能;精炼的宏观能力;心智特征。

        二、对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当今美国进行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大部分是弱势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这种教学存在如下三种典型:进行个人及社会生活中批判性思维之重要性的一般性说明,使学生认识偏见与非合理的社会问题;讨论主张的见解与不主张的见解的差异,在学生并未考察语脉与背景的情形下验证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主张;发现决策上的且可能纠正的小错误,探索形式的、非形式的错误。“对话性思维”具有两层意义:一是学生操作多重逻辑的课题;二是发现无批判地拥有的观念与信念,并求得重建。在对话性思维中,学生学会从四个角度展开思考,这也是教师提问的角度:一是思考的契机;二是思考的根源;三是同其他思考的对立;四是思考的影响与结果。批判性思维不是在真空中培养的,保尔的研究中,归纳了四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智特征的教学方法:一是为学生提供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二是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三是指出证据与根据;四是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

        三、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六个要素:思维语言、思维倾向、思维控制、策略精神、高层次知识、转换。在组织教学中,如下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有效的:合理的态度、有意义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反躬自问。

                                                                                                    2018.4.1重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逻辑》读书笔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