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慢生活”自我麻痹的年轻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什么是慢生活?怎样才能过上慢生活?在回答这两个问题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富翁跑到海边度假,看到一个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渔夫。出于好奇,富翁就问渔夫:“这么好的天气,你为什么不出海打鱼?”渔夫回答:“今天的鱼已经打够了,现在是休息时间。”

富翁很纳闷:“现在时间还早,为什么不趁着好天气多打捞一点,多挣点钱?”渔夫问:“挣那么多钱干嘛?”富翁回答:“到时候你就可以买一艘更好的渔船,甚至雇人出海打鱼,你只用舒服地躺着晒太阳就把钱挣到手了。”渔夫笑了:“我现在不是正舒服地躺在沙塘上晒太阳吗?”

​故事讲到这里,一些文章就开始讲起享受生活的重要,如果读者不深入思考便很容易觉得渔夫的做法是对的,但这样的毒鸡汤,谁信谁傻!

其实整个故事的完整版是这样的:

虽然富翁和渔夫两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晒着太阳,但不同的是,两人在晒完日光浴之后,富翁就会回到自己的别墅,和他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一起共进美妙的晚餐,商讨下一次的旅行。他们不用担心看不起病,也不用担心吃不好穿不好,生活得快乐且有尊严。

而渔夫却只能待在沙滩上,倘若明天狂风骤雨,一整天的收入就泡汤了,而他的孩子也因为经济拮据,不敢生病,吃不好饭甚至穿不暖衣服。

慢生活是美好的,但现实很残酷,我们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所有人有条件去享受慢生活,寓言故事会选择性地粉饰痛苦,但现实社会从不会跟你玩虚的。

​如果说慢生活就是天天睡到自然醒,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并隔三差五约上三五好友去旅游的话,那我最近的生活状态,就是大家眼中的慢生活。

前段时间因为公司实行996(早九点上班,晚九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坚持一段时间觉得不适应就裸辞了。辞职后每天早晨都睡到自然醒,起来后就刷刷剧、看看书,有灵感时便写写文章,倘若心情好的话,就尝试做做饭,到了周末,便约上同在江浙沪的朋友一起去周边古镇走走。

西塘古镇

当我把旅游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时,很多人说好羡慕我的生活。但只有我自己清楚,我其实过得并不好,所谓光鲜舒适的背后,藏不住的焦虑和迷茫。

虽说现在可以靠写作养活自己,但仍时不时会担心这碗饭可以吃多久,如果有一天没有灵感怎么办?没人读我文章了又该怎么办?

每次想到这些问题就头大,上班时因为工作压力大而焦虑失眠,辞职后因为担心未来,失眠的症状反而愈发严重。

有人说,慢生活靠的不是金钱,而是心态,但亲身经历告诉我,当房贷、车贷、当孝敬父母,娶媳生子这样的生活重担,一个一个向你袭来时,很难会有一个好心态去享受慢生活。

在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所写的《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这本书中,他说:“当人的注意力在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的情况下,人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也会全面下降。”

​当我们过于贫穷,为了生存而日夜奔波时,潜意识里会不自觉的只剩下一件事:赚钱。时间和精力都被眼前的困难所占据,很难统筹安排更长远的规划。

生活中的所有不如意也会归因于没钱,遇到瓶颈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寻找突破口,学习相关技能,以便争取早日突破瓶颈,而是简单粗暴地认为:眼前的一切都是因为没钱。

久而久之,人们对没钱的恐惧就会侵占他的大脑,夺走那本就有限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个人智力和判断力的迅速下降,继续挣扎在当下的困境当中。

当你有条件选择慢生活时,你会很享受,但当你不得不过着所谓的慢生活时,只会非常痛苦,所以说,只要生活的压力还在,人们就很难坦然地过上所谓的舒适的慢生活。

看到这,你可能会生气地吐槽:“难道你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我,没钱就别指望过上慢生活了吗?”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即便你没钱,也一样可以通过某些方法达到慢生活的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既然说慢生活,不妨先从慢生活的起源讲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为提高工作效率便拼命压缩个人生活的时间,快餐因为其省时、快捷的特点受到劳工一族的喜爱。

但很快,人们就开始反感这种所谓的高效生活,到1986年,被称为“慢生活”之父的意大利人Carlo Petrini决定公开抵制快餐食品,发起“慢食运动”,不久,这项运动就从饮食扩展到运动、旅游、阅读等领域,在很多城市兴起,有意思的是,一个城市越发达,节奏越快,“慢食运动”的发展就越迅速。

​在华东理工大学汪斌锋博士看来,慢生活之所以受到如此多人的追捧,就是大家对快节奏的抵触。

从人类的进化史来说,在传统社会,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游牧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有着特定的自然周期,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摆脱了自然界的束缚,以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现在,“996”在马云眼里都成为了一种福报。

从资本逻辑和市场逻辑来讲,人类的生产周期也不再取决于大自然,而是市场流通和消费周期,比如,早些年我们只能在夏天吃到西瓜,但现在只要你有钱,一年四季都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依附单纯的自然关系,而是复杂的社会生产生活的经济联系。

现代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取代传统“缓慢” 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这种“取代”不可避免会造成一部分人的不适应感。这两年,以《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屡屡创造收视新高,也侧面反映出大家的生活压力有多大。

​所以,从“慢生活”的起源和成因来看,只要我们能够适应当下的生活节奏,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快节奏所带来的压力就会消退,大家心中的慢生活就会离自己越来越近。

​我们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过上理想中的“慢生活”呢?主要有两大招,分别是观念上的改变和方法论上的行动。

首先观念上,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破除对慢生活的过度幻想,不要将其立为整个人生的目标。

除文章开篇所说的没资本、没心态外,当我们把慢生活当成个人目标时,也会无形中将现在的生活状态和目标对立起来,加重当下的痛苦。

第二,学会享受自己的选择,看到当下选择的优势,不要总盯着坏处。

享受当下的道理知道的人很多,但懂得人却非常少。不少人活得太累,就是因为总喜欢拿自己的劣势跟他人的优势作比较。

过年聚餐和朋友聊天,毕业后她进入银行工作,按理说是件好事,但她却很不开心,觉得银行工作太无聊,见到我时就说羡慕我的工作,觉得我的时间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但其实,身边人都很羡慕她的工作,不仅稳定,而且收入也在老家属于中上游的水平。

我羡慕她的稳定,她羡慕我的自由,结果我们两个人都过得非常痛苦,但换个角度,她完全可以享受她的稳定,我也可以放大自由职业者带来的好处,从而唤醒对生活的热爱。

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眼前的困惑就会变成幸福。总之,无论你做什么选择,当你觉得痛苦就去改变,而无法改变时,就学会尽情享受你选择的优势,不要总拿自己的劣势去和他人的优势对比,否则永远都会处在痛苦之中。

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你还可以这样做:

第一,养成自律的习惯。

上班时因为工作时间过长,觉得失去了个人的时间,所以晚上下班后总是报复性地熬夜,等到第二天,又觉得非常疲惫,无精打采地去上班。

像这种追求慢生活的方式无异是饮鸩止渴,只会陷入工作压力大——报复性熬夜(放松)——精力不足——压力增加的恶性循环。

​在诸多作家中,我很喜欢村上春树,比起他的作品,更喜欢他的生活状态。每天早晨,村上春树睁开眼睛就会烧水煮上一杯浓浓的咖啡,下午就出去跑步1小时或游泳90分钟,闲下来的话就读读书、听听音乐,到晚上9点,就准时上床睡觉。

在很多人眼里,村上春树的生活状态就是慢生活的代表,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村上春树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煮完咖啡就会立刻进入写作状态,每天至少五小时,还给自己定了一个KPI:每天必须写出10页稿纸,每页400字。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成就了今天的村上春树。

慢生活不是肆无忌惮的放肆,不是躲在舒适区的固步自封,而是自律后的水到渠成,坚持后的瓜熟蒂落。

第二,用IGOR模型化解生活中的一个个难题。

刚才我们就提到,人们对慢生活的憧憬,主要是因为对快节奏的不适应,不能很好地处理眼前的困难,所以顺着这个思路,只要我们能够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就会离心中的慢生活越来越近。

专业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但有一个模型,它可谓是万能模型,能够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它就是纪元老师提出的IGOR模型。

IGOR是initial state、goal state、operator、restriction四个英文单词(词组)的首字母缩写,分别代表着现状、目标、障碍以及行动。


​I: 现状(initial state)

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对现状有着清楚的评估,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并将现状具体化、客观化、数量化,将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事实。

G:目标(goal state)

和现状一样,目标的制定也必须具体化、客观化、而和现状不一样的是,目标的制定还必须合理化。

举个例子:有人觉得自己太胖想要减肥。太胖就是这个人的现状,但不够具体、客观。你说你胖,具体是多少斤?体脂率又是多少?同样,你说想要瘦下来,瘦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够具体。而且要注意,目标的制定不能不切实际,一个月瘦5-10斤比较合理,但急功近利,计划一个月瘦20斤就不切实际。(具体指标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即可)

O:行动(operator)

找到目标,行动的方法也就有了方向,但此时就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该请教前辈的就多多请教,该通过大量练习提高技能的就多安排时间、精力去训练。

R:障碍(restriction)

确定完现状和目标,就需要分析行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总的来说,一共有三类。

①现实困难。

“时间不足”、“精力有限”、“不懂某个专业知识”诸如此类,只要用适当方法或者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就能解决的问题,都属于现实困难。

②心理障碍。

比起现实困难,很多人连挑战困难的勇气都没有,又或是拖延症、完美主义的想法拖累,很多时候,事情并不严重,却被我们的恐惧给无限放大了。想想看,你眼前的困难是不是这样?

③客观限制。

大家都不是神,很多客观条件不能改变,也有很多突发事情不受控制,所以在处理问题时要记得分清可控和不可控,对待前者,努力找到破解的方法,而针对后者无需过度担心,徒增烦恼。

以上就是IGOR模型的一个基本思路,如果你正在为某件事烦心,不妨试着列出来。慢生活不是原地踏步,不是拒绝挑战后的逃避,而是不断突破舒适区所带来的充实感。

第三,学会舍弃。

马德在《生活的滋味》里这样写道:一碗热豆浆,5分钟喝完与15分钟喝完的区别是:滋味。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会给你真滋味。同样,你给心灵时间,生活才会给你大意趣。马不停蹄地得到,就意味着马不停蹄地失去。

​某种程度上,慢生活就是敢于“浪费时间”般地享受生活,敢于舍弃。慢生活就是我愿意花一下午的时间打个盹,愿意在周末的时候去公园散散步,虽然我放慢了部分工作的进度,但也享受到了时间拉长,停止,骤短的旋律感。

最后,总结一下。

​想要过上慢生活,我们改变的两大招就是观念上的改变以及方法论上的行动。

首先需要从观念上丢掉对慢生活的执念,学会享受当下的生活状态,其次要养成自律的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物钟,并通过IGOR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当然,别忘了学会舍弃。以上,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慢生活”自我麻痹的年轻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