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条道路上充满着相聚和别离。一些人闯进你的生命,带来惊喜,结伴同行一段之后,竟星星点点地零落在了过往的时光长河中,没了联系,没了交集。
我和一些人很容易就成为朋友的,因为某个相同的兴趣爱好,邻座的两人聊得热火朝天,志趣相投,相见恨晚;因为某个相同的奋斗目标,相约一起监督打卡,相互加油打气,对方就像另一个朝着梦想前进的自己;因为某段相同的经历遭遇,一番诉说倾听,或抚慰伤痛、或分享快乐,对方像是另一个自己,在某一段时间里像连体婴儿,几乎形影不离。
成长到现在这个年纪,经历了人生的许多个阶段,看到许多的人相继出现,或拍拍肩膀给予鼓励,或伸出双手搀扶一把,也许就此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一起走过一段段特别的日子,感叹着艰难时刻还好有对方在。
人与人断联的方式也有很多。
毕业升学、告白失败、去了不同的城市或有了不一样的目标,曾经的无话不说也会变成闭口不谈,慢慢地,我们发现相见恨晚的热情终究敌不过细水长流的平淡。时光的长河里,有时我回想以前那些人时,有些人我甚至连名字都记不起了,名字它留在了时光长河里。
曾经的我们一拍即合,成为朋友,但其实在无形中也被分了类别:这个人是可以分享兴趣爱好的;那个人可以一起聊聊工作;而这个人是不了解我的生活习惯的,只是某段特别的日子我们在一起度过了而已。
我很喜欢杨绛先生说的:⽆论什么关系,情份被消耗殆尽,缘分便⾛到了终点。把错归咎于⾃⼰,并且礼貌的退场。把⾃⼰还给⾃⼰,把别⼈还给别⼈。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有的人情份并没有消耗殆尽,只是缘分不长,人生路上只愿且行且珍惜。
人有很多面,身边的每个人都只是知道其中某一面而已,不会有人完全知道我走过的那些路、看过的那些风景、经历过的那些事,那个完整的自己永远只有我自己知道。
而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感情,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经营,所以当有人开始错过你的生活,甚至退出你的生活,我们也会逐渐明白,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始终是可遇不可求的。
慢慢长大,好像在变得成熟的同时,面对相聚别离内心仿佛也变得平静,能相处得好自然很开心,哪天招呼也不打突然消失也觉正常,这好像是成年人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自觉。
多年后,生命里来来去去的人多得我都记不清楚名字和面孔了,我才明白一件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伤心,只是自尊受到了打击和挫折,真正能够伤到我们的心的人,这一辈子也只有那么几个。——《我亦飘零久》
得到和失去,相聚和别离,原来孤独一直都是难以避免的一种感觉。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识趣,会去找寻最舒适的相处距离。
不过这样也挺好的,想通了其实也就释然了。虽然我们不断地在挥手告别,但也在不断惊喜地遇见。
风在吹,云在飘,四季在变换,万物的变化发展其实每天都在上演,人生这条道路上充满着相聚和别离。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些人与我们结伴同行又分别,陪伴不是生活常态,独处才是生活的常态。
我正在慢慢学习独处,独处第一步就是,好好吃饭睡觉。学会独处的第二步,是学会在独处时,给自己一个增值的空间。独处的精髓便在于此,一个人时可以做许多事,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得更专注。
想一想有哪些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想一想自己的兴趣爱好,想一想需要提高的地方……
也许兴趣爱好难以实现,得空读两本书也是好的。读书,或许不会让你立刻看到效果,但是读着读着,内心的孤独感被慢慢消解,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变化。
独处是一个与内心对话的过程,期间也是焦作的。独处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改造、自我反省”的过程,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的改造自己。
若是你连认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又谈何洗练自己、改造自己呢?
只有独处时,你才不得不去思考自我和人生的意义。独处的关键是“处”,和自己相处,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如此才能称之为“积极独处”。所以,我在努力学习独处,去感受内心深处的需求,去修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和从容。
我希望培养自信心,学会欣赏自己的价值。拿出勇气,去做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完成之后也要给自己鼓励,告诉自己我很棒。当事情完成时,自信心也在上升,渐渐的会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对独处的生活。
独处时应去接受自己痛苦的情绪,并观察它们。为什么害怕独处?内心深处在渴望什么、恐惧什么?只有深入地进行自我解剖,了解自己的恐惧和需求,接受这些情绪,自省过后,更了解它们了,才能慢慢脱离这些痛苦情绪。
我们生命里最美的时刻便是当下,专注当下,专注你手里在做的事情,可以是发呆,也可以是吃饭,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这件事上,排除一切杂念。认真的投入时间精力扑在一件事上,直至完成,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积极心理学之父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也曾说专注是心流基础条件之一,我们不因独处而孤独产生精神熵,只因专注而进入心流体验,长此以往,也更能完善自我。
最后想把杨绛先生在《100岁感言》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