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活动——19位写作者心目中的19本好书

导语

又到一年世界读书日,今年,我们邀请了朋友们为大家共同准备了这份书单,他们是奋战在各个领域的写作者,从纯文学到类型化小说到网文,这也导致了这份书单的辐射范围能够从经典科幻小说到学术演讲合集,从道德经一直到耽美破案爽文。

这份书单并没有什么代表性,它仅仅是现阶段作者们想要给大家分享的一本有趣,有益,或者古怪的书籍。有太多关于文学分三六九等的评论让人头痛,不如在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日子,大家放下成见,挑选上面书单中自己感兴趣的一本,然后......

开始阅读吧!

九故事

推荐人:王大烨,1999年生,河南安阳人

“我认为生命是一匹赠予之马”,三年前的夏天,在下着小雨的学校图书馆二楼,我为这句话语不由自主的流下了眼泪,激动的热泪。塞林格,自闭的塞林格,古怪的塞林格,爱喝自身尿液的塞林格,如此奇葩的一个作家,笔下的故事却令我感到纯真万分。目前市面上只出版了塞林格的四本书,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弗兰妮与祖伊》。每一本读来都令人共情与沉醉,而《九故事》更是打开塞林格小说密室的关键钥匙。在《九故事》中,你不仅可以窥探到格拉斯家族成员的秘密,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一篇,你都能在看似繁琐细碎的文字中,读到一种神灵的奇迹。这种奇迹有着孩童般的朦胧纯粹,是刹那间的灵动,是偶得性的忧伤。恳切希望未读此书的人能够试读一番,塞林格值得,《九故事》值得。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推荐人:八子,99年生,汾阳人,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被《收获》《人民文学》《作家》《西湖》等杂志退稿


我读书不多,大多是短篇集,正因为阅读量的稀少,才导致每一本新书都能轻而易举地推翻我脑海中的旧世界。但是让我对叙述有极大改观的,是这一本——《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我们往往以为,只要叙述够明白详尽,我们就可以表达出所想的世界。其实不然,正是这本书让我看到表达的更多可能性。当我们用冗长的叙述去说一件事的时候,其实极大地压缩了文本世界在读者脑海中的生存空间,这也就导致了必要信息的缺失。卡佛的这部作品,看似如同现实拓本,但如果我们仔细考量,特别是经过生活的洗濯之后,会发现我们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那时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的真正意义。表达会带有褒贬色彩,阅读会带有个人偏见,这是我们作为主观的人的常态。但在卡佛笔下,他用极简的手法,将那些个人色彩摒除在外,彻底去除作者对于读者的情绪引导,还原了生活的真相。生活是杂乱的,卡佛像药剂师,提取出生活的精华液,涂抹在不同人的脸上,呈现不同的模样。正是极简化的书写,给与读者在他所放置的白板上,以个人的经历去涂鸦的空间。对于单一的人,读他的作品固然痛苦,因为在他们眼中,卡佛的作品是索然无味的一张白纸。可对另一些人,他们的经历完全可以填充那些“缺失”的色彩。卡佛的表达是高级的,他放弃了塑造世界的主动权,从而是他的文本世界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推荐人:谢京春,1998年出于山东莒县,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2017-2019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96744部队。文学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青年作家》《小小说月刊》等,曾获全国大学生创意写作短篇小说大赛铜奖。


无论写小说还是搞研究,掌握一定的通识性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于创作者而言,哲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多看多了解,这种充满了趣味性与启发性的阅读过程不仅有利于开拓思路,更是加强自身素养的有力途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便是钱穆先生论述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本经典著作。1952年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演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题,本书便以其演讲记录稿稍加校正,钱穆先生所著此书只择唐宋元明清五代略举大纲,抓住历代政治制度中的关键之处加以论述,纠正了许多人印象中的错误看法,同时也补充了许多有意思的观点。作为一本通识性的读本,该书兼具趣味性与学术性,全书行文质朴,内容简短仅有11万字,十分适合闲暇时间阅读。大家不妨去看上一看。


塞尚书简全集

推荐人:sailor k  不要问我 一腔热血 为何付诸东流


第一次看到塞尚的作品可能在初中的美术书上,看到他画的那些苹果、梨子,红的那么红,绿的那么绿...我们都觉得很诧异,这也能算大师的作品吗?这简直就像小朋友用蜡笔画的,我画得都比他好。

那个时候对艺术一点都不了解,看到那些复印在书本上的画心理的感受也是毫不掩饰最直接的。我那时不仅看不上塞尚,连毕加索和莫奈我也觉得画得一点也不好。

到现在我才开始试着了解塞尚,试着重新去欣赏他的画作。相比较梵高的狂热、高更的叛逆,塞尚给人的印象多半是冷静的,但这一本书信集当中,你会看到他的年少轻狂,他强烈的个人爱好:对女人、对绘画、甚至是诗歌文学。在他早期给左拉(没错,就是那个左拉)的每一封信中,几乎都附上一首甚至几首不成型的诗歌,你可以看到他为此感到骄傲。

每一次看到那些曾经年轻过的作者们强烈的情感,步入中年的我都会觉得很感动,也会感到有点难过。我们大部分人所收到的教育都是在告诉你,你的喜好不重要,别太在乎自己,将自己的情绪藏好。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很无聊,大家都面目模糊,都差不多。我们不必将艺术想象的太过复杂,当你站在一个美术馆里,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有没有打动你。归根结底艺术也只是一种表达而已,艺术家所做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想说的。

不过作为现代人,我们真的应该问问自己,我有什么想说的吗?


雪崩

推荐人:蛋形矮胖子,个人简介:没有简介

在信息时代成长的我们,会感觉小说中“雪崩”的概念很遥远,它表示视频信号的减弱而在屏幕上产生的白色斑点;但当2020年过去了两年,当《雪崩》中的概念一次又一次地被资本和媒体所提及,我们发现“雪崩”的距离如此之近,我们就生活在其中。

作为一部赛博朋克经典,它理所当然地拥有对社会不公问题的揭露,以及差异化复杂的世界格局构建,但是《雪崩》还是能让看过各种赛博名篇的读者感到深深的吸引力,它优化了先前小说里的“虚拟实境技术”,并给它起名为“Metaverse”,这个词从去年开始被反复提及,大众称它作“元宇宙”;它将资本的扩张和壮大埋藏在故事背景中,联邦政府崩溃分割和被私有,个人黑客被资本收归成为螺丝钉,快递员成为最精英职业并且用生命去争取每一个30分钟;最最重要的一点,书里的那些角色,弘主角、Y.T以及胡安妮塔这样的角色实在是太酷了!


人工呼吸

推荐人:阿剑,一个喜欢在阳光好的白天码字的人

有一种读书的体验。刚开始每天只断断续续浅读几页,快读到尾声的时候,终于有一天足够有时间,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长舒一口气,在印象中罗列来龙去脉,发现自己竟然进入一种短暂的失语状态。

《人工呼吸》是这样,阿根廷作家皮格利亚的代表作。剧情简言之:主角发现被家族放逐的舅舅马基身上有诸多谜团,在主角出版了小说后,舅舅马基在异国书信主角告诉他家族的过去,约主角见面,然而来赴约的却是舅舅的朋友哲学老师塔德维斯基和舅舅留下的文件资料。

故事问题和人物视角不断变换,如坠入浓雾的迷宫之中,不断地唤醒思考。

本书的创作于阿根廷“肮脏战争”时期的1980年,当时文化全面管制。包括作者朋友在内的很多人相继“失踪”。

为了应对日益严苛审查机构,作者巧妙地借用侦探小说概念的“可见故事”和“不可见故事”元素,需要读者参与其中补全故事。类似海明威常用的冰山法则,继而创作出了这部凝视黑夜主题的近乎完美的小说。

文学似乎爱在缄口的土地上,用母语培育出优秀的作家。母语是身体的一部分,当使用母语的时候,会得到自由。而在缄口的过程中,每个字都有分量,作者必须充分将力量和信息灌注到文字中。

当在我们处于和谐,力图让自己与过去的伤痕历史划分时,难道没有意识到,那时每一位前辈岂不是也都一样在一根钢丝绳上艰难前行。

书中有一个桥段,我认为是贯彻了整本书的核心:哲学家塔德维斯基流亡异国后,借助翻译的帮助发表了一篇论文,但是他并不懂异国的文字,看着自己舍命保护的知识结晶在报纸上的文字完全陌生。他感觉被永远地放逐在了他乡,身体的一部分被留在了故乡,而那一部分永远找不回来,成了精神上的残疾。可以用新的梦想、新的幻想、新的目标来替代缺失的一部分。生活还要继续,找补来的填充生活“义肢”已经不再鲜活。

这便是《人工呼吸》。若想窥见历史与未来请读这本书吧。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推荐人:venumars ,女,湖北武汉人


想更了解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们,就不要错过《巴黎评论·作家访谈》。这部去年出版的《女性作家访谈》更是我的心头爱:

绝不回避政治的波伏瓦,在跌宕一生后,表示“我对我的人生所呈现出的样子完全满意”;拒绝拍照的毕肖普,吃奥利奥庆祝普利策奖,从不在打字机上写诗;当代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在写作对记忆碎片的改编中,练习忠诚(而非驯服)地揭露情感……

与其说满足读者窥探作家日常的猎奇、探究生活和作品的关系,不如说访谈也是她们的作品——更不事雕琢、随性挥洒,让读者直接探视她们敞开的人生。

而她们,呈现出直面世界的坦然与活泼。才华横溢又野心勃勃,用掷地有声的作品杀出重围,超越性别,也超越偏见。

总之,只要你写得牛逼,说啥都是对的。:-D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推荐人:丹云,间歇性努力码字人,喜欢写童话的悬疑小说选手

一个好的故事拆解下来是什么样子?我觉得应该像一道法餐,有引人入胜的开胃菜,有令人大呼过瘾的主菜,还有最重要的餐后酒,堆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绵延后劲。《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精致激荡,拥有令人战栗的阅读魅力。

首先,一切起源于一个绝妙的点子:让智商来滑滑梯会怎么样?一个弱智变成了天才,然后又变回弱智。作者选择第一人称视角,通过高超的叙述技巧,向读者展开主人公眼里善意的世界,把恶的真相精巧地编织进字里行间。

这样的冲突多么吊人胃口,让读者开始期待主角的反击——蜕变吧,变成正常人,甚至是天才。主角成功了,他接受了和宇宙一样浩瀚的知识,看待众人如可笑的蝼蚁一般。可是,悲剧才刚刚开始。他成为了科学实验品,成为了科学家扬名立万的最好案例,唯独没有单纯地作为人类被尊重和关爱。为了让这一悲剧更加彻底,命运碾碎了他获得的一切,让他失去智慧,重返天真和宽容。

故事跌跌宕宕,结局空空如也,让人怅惘回味。这场悲剧的源头,无论追溯到科学实验的伦理,还是社会对边缘人的态度,都说明在文明的大厦中,人文精神的基石容易偷工减料。读完这本书,相信更多人会对少数群体致以温柔,就像主角一样,在小白鼠的坟头献上一朵花。


奥杜邦的祈祷

推荐人:徐放屁

虽然叫这个名字,但其实并不爱放屁,当然,也不姓徐。

即使忙到死,也想好好写故事的律师。

忘了谁曾经说过——荒诞到极致,就是现实。

《奥杜邦的祈祷》就是这样一本书。

本书是一位特别的日本推理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出道作。

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主人公伊藤为躲避追杀,偶然来到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他遇见了稀奇古怪的岛民们,并破解了有生命的稻草人死亡之谜。

这本书的故事也很复杂,复杂到许多细节的背后都充满大量隐喻,这种隐喻从书名便开始,直到全书最后一句话才结束。

那些荒诞的岛民——拥有生命、会预知未来的稻草人,可以不受约束、随意杀人的暴力美学俊美男人,只会说反话的画家……每一个人都属于自己的故事,而当象征着神明与信仰的稻草人死去,所有人的反应都不相同。

那么,为什么这位可以预知未来的稻草人,没能阻止自己的死亡?

那是一场浪漫的宿命。

如果只用一句话推荐的话,我会说,不论你是想看童话寓言、看悬疑推理、看荒诞奇幻,甚至是看隐喻的宗教和人性,你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书零阅读门槛,看就完了!


窗边的小豆豆

推荐人:任真 重度文学爱好者,中年不油腻的文青一枚。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通过《读者》。当时看了其中几篇节选文章后,心里一直惦记着。有了娃以后,更是对这类育儿题材很上心。后来托朋友从国内带来了这套书。拿到书不久就一口气看完了。

《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是黑柳彻子,作品出版于1981年, 历年来再版无数,成了许多人的心头好。

读完此书内心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羡慕小豆豆。小豆豆是个幸运的孩子,遇到了和蔼可亲的校长和让她自由成长和发展的巴学园。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过得五彩斑斓,开心快活,充分葆有了孩童的纯真无邪。作者也是因为这段在巴学园的经历,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性格,内心无比强大的成年人,同时取得了职业上的成功。

如果每个孩子在童年都能有这样一所可以启迪心灵的学校该有多好呀。

本书情节简单有趣,翻译后的语言也很灵动朴实,阅读时会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扬,内心满溢着感激。


道德经

推荐人:常洛瑜,前出版社编辑

这并不是一本当下流行的书,但也并非是让我们陌生的书。然而,除却书名《道德经》,除却其中零散的名言名句,这本书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多数情况下只是一本可有可无、仅能炫耀自身学识的读物罢了。此话不假,此话亦假:若深谙书中之理,读罢又怎安仅为炫耀?

读书,仅是读书。无论面对怎样的书,我们都会产生鄙夷、倾慕、追求、排斥等情感。这些标签化情绪的背后,是我们对于自己、对于世界、对于所谓“三观”的权衡。《经》书中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仅此一句,我们亦可找到自己的权衡:它既可以是神神叨叨的无趣,也可以是绕梁三日的回味。也许,我们置身于寝室之中,倒一杯水,倘若可以,关上手机、电脑,紧紧盯着它:晃一晃,即可感受到水的流动;不晃,它即端坐如你。正如此刻的你,也许正在经历难忘的大学校园,曾经幻想颇多的中学,未来不可未知的社会。

不远的过去和将来,那些无法提及的只言片语,也许或深或浅都隐晦在《道德经》的片言只语之中。它,也许都是错的;但无妨,那都是你的江河宽阔,你的波澜浩荡,你的水波不惊,你的浪里白条。


梦者故事

推荐人:阙凝,旅居美国,统计学博士在读,泛幻想小说作者。热衷反乌托邦、赛博朋克和悬疑科幻。长篇科幻《宠物人》入围第三届豆瓣阅读长篇拉力赛关注名单,《完美偶像计划》发表于未来事务管理局。

《梦者故事》颇为冷门,其名号只在奇幻文学史里出现。本书题材是小众的西方奇幻,但却完全跳出窠臼。其内容正如书名,每一篇故事都是高度抽象的寓言,像将醒之际的梦,留下一个美好的意境,不拘泥于形体。

不同于传统小说,《梦者故事》的文体接近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镜子与面具》),而内核则更像诗歌。文字的重心不在叙事,而在于捕捉隐秘的情绪。它淡化了故事本身和小说三要素,高度概括的写法和唯美空灵的语言只为勾勒出故事的残影。读者要主动感受文字间的氛围,让故事自由生长,如同置身断壁颓垣之中想象往昔宫殿的全貌。

“伦敦城里的最后一个人出现在了河边的墙垣间,穿着我的朋友们曾经披戴过的古老斗篷。越过墙垣边缘,他亲眼确认我仍然躺在那儿。然后他走了。我自此再未见过人类。他们已随伦敦逝去。”——《浪淘墓》

“他们长久地凝视着南方。夕阳沉落在更远处的丛林里,萤火虫亮起了它们的灯盏,奥力恩的战意升起又飘散,永远地飘走了——或许是去振奋年轻人的梦了。奥力恩说:“我的王啊,去往卡尔卡松的路途我已不再知晓。”——《卡尔卡松》

我试图在创作中追寻史诗与童话交织的美感,而当我读到此书,我知道这就是我一直寻找的东西。《梦者故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著,也并非老少咸宜,却是少数人心中的理想乡。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是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最契合自己的书,读完就像回到家乡一样。


敲昏鲸鱼

推荐人:西小麦,一个随心所欲的写字的,在平台有五十万字碎碎念,《小小说月刊》发表作品《多维世界》《消失惯犯》《羊在天上飞》,小说家族公众号发表作品《208隧道》《桃花山》。

偶然看到萌芽2021年11月期的第一篇小说,《寒冷》,署名包冠涵,对这个作者一点也不熟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被深深吸引了。随后查阅资料,了解到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敲昏鲸鱼》,托朋友从台湾邮递过来,用了一周时间把它看完了。惊叹于他的想象力,又折服于他带有魔幻般的比喻。里面有形色各异的故事,会说话的风筝、装在瓶子里的鲸鱼、吸血鬼、鳄鱼、耳垂汤,你几乎可以窥探到作者的精神底层,那里是涌动的波,无止境的幻想和俏皮而又富有重力的能量。其中我个人最喜欢《Borders》这一篇,一个被通缉的父亲带着幼小的女儿逃离,在马戏团,在枪击的公寓,在未知的边境,当他描述女儿的笑容时他说“...还有连伊拉克沙漠里的装甲车都能融化的笑容。”形容马戏团舞台时他说“马戏团的座位很少,舞台只比可口可乐的瓶盖大一点而已。”当他看到女儿放下一片落叶时他说“...在她将落叶轻轻放下的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她似乎也将我过往人生中所背负的重罪一并赦免。”

当然,还有很多,他是一个难以归类的不规则动词,会说很好听的故事,现实与想象不断交错,充满张力的画面中蕴含无限的创意与童趣。彷彿不知不觉中触碰到幻想的暗门,一转眼就落入完全未知的世界里。


失眠症漫记

推荐人:王小白,原籍四川,现居上海,爱好阅读及写作。

4.1号浦西封锁前,我就没上班了。医院先是发现一例密接,封院二天,回去上班需提供48小时以内的核酸报告,我周末一点出门,跑了两家医院,每家都在排队,密密麻麻的人墙在马路上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弯,象看不到尽头的长城。我不但社恐,也人恐,远远观望后离去,后来幸庆当时没去排队,被传染的几率太高了。回家后在网上预约到一家检测机构,骑了半个多小时自行车,晚6点40,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一个几十人的长队,散乱如蟒蛇状,盘旋在路边。因为预约过,即到即做,做完很快离开。周二晚报告才出来,完美错过了48小时。接下来就“足不出户”,内心烦躁无比。当壮孩子约我介绍一部小说时,我还茫无头绪。

提到疫情,多数人会想到《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鼠疫》,《倾城之恋》,《十日谈》,但除了上述书籍,还有一本书也值得一读——《失明症漫记》。

该书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这是一部纯粹的想象之作。在书中,作者假设失明成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失明症患者和可能的感染者被政府隔离起来,然而这一措施并没能制止失明症的蔓延,最终所有人都患上了失明症,城市陷入停滞,可怕的倒退。在此,作者以强大的虚构能力,从医生妻子的视角,细致、真切的描述了隔离群体失去文明后的野蛮,失去人性后的残忍,墙外人对墙内人的恐惧,以及荒诞无能的政治机器对少数个体的碾压,最终蔓延至整个城市的灾难。在书的结尾,瘟疫过去,所有人都自愈了,人类恢复了视力,除了那些死去的,不需要任何药物,除了时间,世界上没有任何特效药。


笑傲江湖

推荐人:李浩然,一个写小说像令狐冲耍剑一样只有花架子却毫无内力可言的大龄文学新人。花架子也许能杀人,却不能诛心,而文学的要旨,就是诛心(直击心灵)

二十年五年前,我上初中,在课堂里偷偷看《笑傲江湖》,正为令狐冲的遭遇感到不忿,被老师当场逮捕。书被没收,这使我更加不忿,又徒呼奈何。书是借的,借我书的同学三番五次找我讨要,我想我要是会独孤九剑就好了,一招破剑式把他鼓噪的舌头削下来。后来我爸骑了三十公里的自行车到县城书店买了一本《笑傲江湖》,亲手交给我同学的父亲,然后在他家喝了一顿酒。

第二天同学找到我,我以为他要对我表达谢意,谁知他说,我借你的是第二册,结果你爸还回来的是第四册。后来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毕业时他不提我不提,老师也不提,谁都当没发生

一直到高中,我猫在书店里看完了全本《笑傲江湖》,嫉妒令狐冲向往任盈盈之余,给我最大的触动是,令狐冲的“纯粹”在书里或者说在那个虚构的武侠世界里是如此格格不入,如此不合时宜。最为一个最真实的人,反而显得如此荒谬

;而其他那些看似荒谬的人又是如此的真实。去除主角光环的话,令狐冲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我不想学他,于是努力让自己荒谬。经过很多年的实践,我又总结出另外一个道理:看武侠小说看个热闹就完了,千万别代入!


野草

推荐人:何德荣,1992年出生,江西赣州人,客家人,现客寓粤南诸地,文学青年,一个曾误入黑巷便欲化灯的傻子。

选择推荐书目的时候,脑海中第一个便跳出了鲁迅的《野草》。虽明知推荐这本书并不讨喜,也似乎显得自己多年不再长进,但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推荐这本书。因为,《野草》是鲁迅最好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人去阅读。

这本书对今天的中国青年来说,应该并不完全陌生。《风筝》《雪》等篇目,都在中小学课本里就学过;又因为是散文诗这种独特的体例,而让人印象深刻。但这几个篇目并不是《野草》里的核心篇目,甚至不能很好地体现散文诗这种文体,因而大家其实又对《野草》极其陌生。

我在十九岁那年重新认识了这本书,我至今仍然记得,我的大学老师在现当代文学精读课上,举着这本书,抑扬顿挫地告诉我:《野草》这本小册子里包含了鲁迅的全部精神。于是,我被这本书所吸引,开始颠覆自己的精神世界。具体点说,它教给了我如何反抗绝望与虚无,教给了我怀疑精神和自我怀疑,教给了我探究自我的艰难,教给了我世界的虚伪与怯懦,教给了我无用的终将被弃和救赎的不可得。

当时我深陷在《野草》的黑暗里,借助许多书籍和论文,大约是读懂了。那彷徨于明暗之间的、那迟疑于冻灭与烧完的中间物们,那虚妄的希望和绝望,那无法停歇地走向坟的过客,那被遗弃的颓败的身躯所引发的洪涛,那让看客无聊至干枯的复仇,那因废弛而引发反狱而终究失掉的好地狱,那求其本味而抉心自食者,还有那深陷无物之阵的战士,还有对世间乃至造物的讥讽,还有那层层叠叠而终于引向自身的否定,还有那反抗绝望与彻底虚无的痴缠。这些都是鲁迅对生命的体验,阅读《野草》,使我在一段时间里也成为了一个洞悉希望之虚妄,也明了绝望之虚妄的,真正的乐观主义者,当然,这样理智的状态并不稳定,仍然在黑暗与虚无的侵扰中不断摇曳。但即便如此,这也是人生体验和处事哲学上的巨大收获。

可相隔数年后,我重拾起这本册子来,却总有晦涩不解之处。但我想这也不打紧的,模糊、暧昧不明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但只要存其大意,也就能够帮助我们辨认暗夜里的路,而不存希望和绝望地、平和地走过。

今天,我还是会像当年我的老师那样,举着这本书,告诉你们:《野草》这本小册子,包含里鲁迅全部的精神。相比于你从前读过的其他书而言,《野草》更像是一条荒僻的、崎岖的、深邃的、晦暗不明的、处处分叉而又错综循环的小径,你可能迷失在里面慌不择路,甚至可能根本找不着进入它的道路,但我要说,你如果愿意大着胆子,提一盏孤灯往里探寻,你一定会不虚此行。

关于《野草》,还有很多话可以说。但我想,我应该言尽于此,留给你们自己去探索,鲁迅独特的灵魂极具魅力,比听我唠叨有趣多了。


局外人

推荐人:拾壹,一个对世界充满困惑且一直在困惑中的人。

说到底,究竟是在控告他埋了母亲,还是在控告他杀了一个人?”

(听众哄堂大笑。)

“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全场沉默了。)

在加缪的《局外人》当中,默尔索的辩护律师和检察官之间的这两句话的交锋,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它们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一个普世的象征。

《局外人》讲述了一场审判的前因后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默尔索的日常生活,从默尔索出席母亲的葬礼至他在海滩上开枪杀人的过程叙述。第二部分则是默尔索在狱中和在法庭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法庭上,默尔索所有日常行为,都在别人眼里产生了对应的形象(参加葬礼、喝咖啡、没有打开棺材、与女友看喜剧片、帮邻居写给女人的侮辱性的信......)。莫尔索通过法庭上他人的反应,逐渐认识到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而这个他人眼中的自己,与他自己所认为的自己,大相径庭。

有人说,默尔索就是卢梭所说的18世纪的“高贵的野蛮人”在我们这个世纪的翻版:在社会出现之前的人。 由于没能遵守塑造他们的世界的规范,默尔索变成了一个弃儿。

当反抗不了怎么办?当面对荒诞的世界时怎么办?当我们最终不过是徒劳地推着石头的西西弗怎么办?

加缪在结尾给出了默尔索的选择,一个至死仍旧是“局外人”的选择:“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全世界都在等我们

推荐人:斯科特,喜欢写网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耽美爽文,有小肉,不喜勿入。总裁军官和天才学霸的感情博弈,悬疑科幻剧情,爽点密集。

情节有虐有甜,玻璃渣掺白糖,大肆泼洒反杀绿茶、替身梗、追妻火葬场等等狗血。看着曾经高高在上的角色在感情里卑微匍匐心肠俱软猛汉落泪,挺上头的。


编舟记

推荐人:王二的幽灵。飞行学员,正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写作者。作品发表于《小小说月刊》,脑洞故事版,六神磊磊读金庸。

你有想过要怎样解释“右‘’这个字吗?

如果解释为握笔和拿筷子的手,则忽略了左撇子。也不能解释为没有心脏的一侧,因为据说有人的心脏是生在右边的。那么,最好的解释便是

面向北方的时候,东方所在的一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世界就是由这样一个个精准的字词所构建起来的。词典,作为收纳字词的容器,其实有着相比其外表更加厚重的意义——倘若将词语比作海洋,而辞典,则是载人渡海之舟。

三浦紫苑将读者代入辞典编辑部,陪伴《大渡海》编辑部的成员进行一场长达十五年的“修行”,编撰文案,创作词条,日复一日的校对,因为不停的翻找资料,以至于磨平了指纹。

在编撰辞典的过程中,不爱与人交际的马缔通过辞典打通了语言的窗口,找到了交流的可能性;饶舌的西冈得以直面自己的内心,切除了心中的杂质。所以,这本书并不是一碗佛教徒式苦熬的,辣嗓的鸡汤,而是一群热爱辞典的人在深邃的语言之海上齐心协力,划桨前行,最后得以直面内心的故事。

在故事的开头,马缔的房东竹婆婆说:“小光你啊,这么轻的年纪就找到了愿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真是令人羡慕呢“”。看似木讷的马缔,灵魂里的卡路里却高得吓人,他的眼前是和我们截然不同,闪耀得令人呼吸困难的世界。最后,是这样的人编出了小舟,承载着绵绵不绝,从太古延伸向未来的人类灵魂,在无边的词汇之海上航行的小舟。

后记:写一段雷蒙德卡佛他老人家说的话:我以为我能改变,但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就这样。在打一个响指之间,变成一个新的人,换一种活法。我想,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

好的文字并不带有功利心,承诺看完一本书后你就会获得多大的改变,不是,文学不是那样的狗皮广告,文学是如同窗外正在下起的这场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成为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暂时的避难所。所以,不只是今天,不只在世界读书日,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改变才是可能的,其中还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读书日活动——19位写作者心目中的19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