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抗疫谈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技术

最近研究了很多有关数字化转型的方案和技术,业内人士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都比较一致,也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的方向,但是这么多年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和推动一直都很艰难缓慢,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大家难以理解“数字化转型是什么?”、“数字化转型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这些关键问题。今天我想借助一个经典的国家案例尝试来讲解下这两个问题。

相信疫情是这几年大家记忆最深刻的事件,我们倒回到2020年初时间点,在封闭期间我们推出了健康码来帮助人员管控起到很好效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理解是信息化帮助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简单来说就是把线下业务搬到线上(这里强调一点信息化也是先有业务再有信息化,信息化并不能解决业务模式不合理带来的问题),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等工作效率。

后来各地恢复生产,很多春节前回家的人员需要重返工作岗位,其中湖北省恩施州的刘先生需要回到工作地深圳,从恩施驱车至深圳要经过湖南、广东多个城市,这个时候健康码系统就出现问题,即各地健康码无法互认,这个时候刘先生只能去社区开局健康证明,凭借健康证明通过各省,并且到达深圳后还会面临14天以上的自我隔离。这时候我们原有的信息化技术完全失效,因为健康码本身没有任何含义,它只是调用后台数据后验证得出是否符合出行标准的结果,而后台数据都是按照不同地方政府要求产生、处理和管理,不同地方的数据要求和管理又不同,因此,其健康码数据无法被其他地方承认,健康码数据的一致性、真实性、可靠性是一个地方的数据能够被别的地方承认的重要前提。这个时候就需要靠数字化转型来解决了!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业务层面,各地管理人员如何确认人员符合进出的要求,需要有统一的业务规范制度;二是技术层面,各地的健康码如何保证其数据唯一性、一致性、实时性、可靠性?下面我们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看看这个问题如何产生和该如何解决。

我们知道健康码由杭州政府最先推出,阿里负责开发实施,随后各地的健康码是由各地政府来主导,基于各地大数据中心,以及用户自己申报,进而用政府制定的算法、规则来运行。在这个过程中,支付宝相当于平台的角色。而腾讯“防疫健康码”在2月9日率先落地深圳,居民可通过小程序自主申报出行、健康状况信息。随后,健康码在北京、广东、四川、云南等近20个省级行政区陆续上线,覆盖广州、武汉、福州等300多个市县。

我们可以看到各地在搭建健康码系统时候有很好的技术基础。他们都选择了国内最好的软件供应商阿里和腾讯,这两家企业具备非常好的ICT基础设施,在全国都有建立数据中心;同时这两家企业都有非常优秀的系统架构师,虽然各地政府在健康码的需求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最根本的业务需求是一致的,在这个一致的基础上他们两家不同公司的架构师设计出一套相似的业务模型和数据结构(所谓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保证了各地的健康码数据已经具备了数据融合的基础。

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方面,在提到健康码互认问题时均表示健康码开发标准一致,这意味着并不存在技术难题。主要问题是:尽管开发标准统一,但不同地区的健康码名称不一样,社区工作人员也往往只认自己城市健康码;对疫情严重地区,多地要求该地区居民返工后居家隔离14天。这给企业复工复产带来困难。所以“技术层面上没有问题,落地实施和关键还是在业务层面上的问题”。

要解决健康码互认业务层面上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决策机构来做决策(国家顶层设计),然后各级单位遵照执行(地方立项实施),在决策上从上往下定方向,在实施上从下往上去反馈。我们来看看我国是如何在业务层面快速解决健康码互认问题的,我查阅了相关信息:

定方向、定目标

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曾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研究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会议提出这样一项要求:“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

定计划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了健康码全国互通互认的时间表。

定方案

国务院电子政务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了各地跨省份互认共享的三种路径。

第一种,在不改变地方现有的健康通行码的情况下,通过跨地区防疫健康信息的数据共享,能够在本地的健康通行码中增加跨地区的互认功能。

第二种,在各地健康通行码与全国一体化平台的防疫信息码对接,以全国一体化平台上的防疫信息码为中介进行转换,从而实现跨地区的健康通行码互认。

第三种,对没有建立本地健康通行码的地区,可以直接采用全国一体化平台上的防疫信息码。同时,结合本地的防疫健康相关信息,实现跨地区的互通互认。目前,各省已经完成了技术对接和应用改造。

定标准

相关标准——《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接口标准》也已制定完成。

立项目

各省份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内容要求,加快向全国一体化平台汇聚本地区防疫健康信息的目录。各地依托全国一体化平台,正在深入推广健康通行码互信互认应用,作为在交通卡口、居住小区、工厂厂区以及一些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通行凭证。

解决了业务层面的问题我们再回到技术层面,健康码互认的本质在于打破“数据墙”,在同一个数据口径上达成一致,才能实现跨区域跨平台的“一码通行”。因此,在技术上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台,将各地的健康码数据同步到这个数据中台并融合统一。如何搭建好这个数据中台呢?此时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信息码”也就是这个必要的数据中台了。有了数据中台还要解决数据融合问题,因为我们有的人可能在阿里和腾讯都申请了健康码,还有的在多个地方申请了健康码,还有一个人多个手机号申请了多个健康码等复杂情况,如何将这些个人数据融合统一呢?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个人去做各自的数据融合统一,我印象中是我在申请全国健康码的时候让我选择了我个人的健康码绑定号码(因为我自己用两个手机号申请过健康码),因此个人要想全国畅行无阻就得去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主动申请健康码。

至此,我们国家疫情管理从地方、社区的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最终又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全国防疫的数字化管理。

我们看看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实际效果:

最初抗疫阶段,各地需安排大量人手进行网格化管理,并且人员经常加班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决策,可以说从基层到高层都是装满发条的状态,我认识的一个政府部门同学当时基本就住在单位了。

再看看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实现抗疫常态化,数字化转型成功后有效解决了效率、协同、管理、分析、决策等问题,大大提升了效率且减少了资源投入。具体的细节就不再展开分析了,详细实际的效果大家都有深刻感受!

对于企业该不该做数字化转型和如何去做数字化转型我就不再详细分析了,只做几个简单类比,希望读者可以自己去思考:

1、国务院类似于我们企业的高层机构;

2、各地政府类似于我们企业不同业务部门、组织;

3、各地推出的本地健康码系统类似于企业的不同IT系统;

4、各地的健康码类似于企业不同部门的业务数据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中国抗疫谈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