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 作者:简·博克 莱诺拉·袁
解读:旧时光 夜未央
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但知道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明日复明日”的恶性循环中。
明明早已经确定好了目标,也已经拟定了计划,却迟迟不见行动,拖了一日又一日。每每回想起来,发现既不是时间问题,也不是因为懒,那究竟是为什么呢?自然是因为拖延,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是所有事情我们都拖延嘛?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有的事我们拖延,有的事不拖延呢?
答案就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里面,作者简·博克、莱诺拉·袁。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和演讲工作,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是全球首个“ 拖延症工作坊”的创始人,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
本书以她们的心理学咨询案例为基础,对拖延进行深入地研究,剖析形成拖延的行为、生理、心理原因。从不同的例子中让我们发现拖延、接受拖延、改变拖延。这些案例来自于两位作者的实际工作,有着严密的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第一,了解你自己,发现拖延;第二,拖延的秘密,接受拖延;第三,和拖延做朋友,改变拖延。
01 了解你自己,发现拖延
拖延,是一个能唤醒我们绝大多数人记忆的词。在字典中,动词拖延的意思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procrastinate由两个拉丁词组合而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就是“往后挪到明天”,简单来说就是“以后再做”的意思。
根据书中的数据来看,2007年,估计70%的大学生都存在拖延问题,其中50%的人说拖延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拖延,有时候只是因为没有时间将事情延后处理,有时候是因为做事有所节制,需要适当的放松。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拖延,因为并没有让你感到苦恼。
但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问题都会让人感受到苦恼,例如有些拖延只是为了利用时间好好思考,找出最重要的问题而已。还有些人能够接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把每件事情都做好的人也不会为此而苦恼。
与之相对的是另外一些人的拖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有内在后果和外在后果。
内在后果便是他们承受着情绪的折磨,从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也许从表面上我们看不出来什么,但是其内心早已痛苦不堪,因为拖延使他们没有完成本应该或者有能力完成的任务。
外在后果便是错过了一次面试机会,取消了家庭聚会,损失了一笔金钱等等。一个会计告诉自己的上司,因为老婆生病住院未能及时完成任务,后来上司打电话到家里却是他老婆接的,从而丢了工作。
这些后果并非他们的本意,却一次又一次不自觉地陷入这样的拖延怪圈。一开始接受到任务的时候,其实很想早点开始,但一连串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波动影响了他们,随着情绪的起起伏伏,进度便停了下来。
纵观这些拖延怪圈理由,不乏一些共性,如“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就这样,随着一个又一个放弃拖延行为的誓言,这个拖延怪圈也画上了句号。尽管已经下定决心,但大部分人还是会重蹈拖延的习惯。
02 拖延的原因,接受拖延
当我们询问这些拖延者原因的时候,他们一般会说“我还没有获得成功,要做的事情那么多,要求那么高,压力那么大,拖延一下是很好理解的”。
可是,这就是我们拖延的全部原因了吗?不是的,拖延的原因还有很多,如: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
行为因素,为了理解你为什么将拖延作为你缓解压力的策略,我们必须回到你本来的个人生活中寻找原因。回想一下你的早期记忆,你第一次拖延是什么时候呢?那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呢?那时候你多大?你都有些什么感受呢?
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例子,主人公被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但他不知道写些什么,于是一直没有写,等到上交的时候还是妈妈帮他写了,他抄了一遍后交给老师,还得了个“优秀”。爸爸总说他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可是不论他做得好还是坏,做得快还是慢,爸爸都会给他找些事情做,所以为了不多一些事情,他就慢慢做作业,混时间。因为在学校表现好,成了老师的“宠儿”,结果被同学孤立了,于是什么都不好好完成,开始变得拖延了。
也许我们不是真的想拖延,只是出于自我保护而已,但不论从什么开始拖延,一旦开始,我们就很难停下来。拖延既是自我保护的心理策略,也是对生活的一些顽固信念,如“我必须做到完美”,因此完美主义者的人很容易就成为拖延的人。
心理因素,有时候我们不是因为过往的经历而导致拖延,而是因为心理因素在作祟。
上个月的公用事业账单来了,但是比你预期的高了一点儿,加之最近的媒体报道说公用事业公司赚取巨额利润的事情,对此你很不满,尽管你口袋里有充足的钱,但还是拖着不去交。直到快到停电的时候才去交。
这样的拖延和成功或者失败都毫无关系,也跟自己过往的经历无关,而是另外一种恐惧在发挥着作用,那就是争夺控制权的较量。那些对掌控感很敏感的人,往往很抗拒别人交待给他的事情,拖延便成了他们获取掌控感的一种方式。
无独有偶,类似的心理还有“个性独立性的问题”、“对疏远的恐惧”、“恐惧亲近”等。
生理因素,随着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虽然我们不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某种拖延基因,但是确实有一些生物上的因素会导致拖延症。有些是一般因素,有些是直接涉及拖延的特殊机能。
比如,一些注意力缺失、执行障碍、季节情绪紊乱、抑郁症、强迫症等情况患者,他们的某些生化因素就和他们的拖延有着密切联系。
如果存在上述情况,也不必害怕和绝望,可以考虑做个医疗鉴定,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这些情况,同时也对减轻拖延症有好处。
尽管拖延的表现千奇百怪,造成拖延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只要我们能深入地了解自己,接受拖延产生的原因,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方法来改变它。
03 和拖延做朋友,改变拖延
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但是实际上它的根藏得很深,很快又会长出来了。既然不能用强硬的办法去除掉这些根,那不妨适着和它们做朋友,试试以下三个方法:盘点你的拖延、确定目标和制定可行性的计划、学会“接受”和“拒绝”。
首先,盘点你的拖延。改变拖延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个人的拖延方式进行清查,虽然大多数的拖延者都习惯与推延为伍,但是很少去思考它,唯一想的只是克服它,把它当做敌人一样对待。
如果我们能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就会对自己的拖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里的观察不是批判,而是清点,好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觉察我们自己的拖延心理和言行。
想一想那些我们拖延的时刻,挑选其中印象深刻的2-3个把它记下来,看看都有谁牵了进来?是什么诱发了我们的拖延?当时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最后导致了什么样的内在后果或者外在后果?是否伤害到了他人或者给别人带来不便?找出这些经历中的共性问题,找出自己恐惧的到底是什么?
分清拖延的领域,一般有家务、工作、学业、个人呵护、社交和财务。在每个领域中,看看拖延对我们造成了什么程度的影响,我们为了拖延会找什么样的借口?当意识到一个借口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思考拖延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才有机会对症下药,解决我们的拖延。
其次,确定目标和制定可行性的计划。拖延本身就包含了难以达成目标的意思,拖延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严重影响,让我们很少有机会完成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即使完成了目标,也是经历了长期的痛苦。
或许表面上看不出来拖延者存在设定目标的困难,但实际上,拖延者设定的目标几乎是模棱两可的,比如,“我今天得做掉一些事情”。或者设定的目标很大,比如“我想做到这个领域的第一”。这样的目标往往是宽泛的,不够具体,也不具有可行性,所以很容易引发拖延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确定自己的目标并制定可行性的计划,那拖延的情况将会减少许多。如,以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为目标,然后根据时间来确定每天复习哪几章内容,每天对照计划来完成任务。
这样的计划就比较具有可行性,具有可行性的目标一般有这样一些特征:可观察性、具体性和特殊性、被分解成几个小步骤、第一步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
最后,学会“接受”和“拒绝”。一般情况下,当我们不能直接拒绝的时候,我们会通过拖延来间接性地拒绝。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出接受什么和拒绝什么的决定有时候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现代社会,我们有更多的信息,更快的速度,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东西,更多……无数个更多变成了我们生活的压力,以至于在真正要紧的事情上所得甚少,常常迷失自我,于是拖延成了我们无法承受“太多”的一个反映,表达了我们对错失的东西的一种渴求。
与依靠拖延相反的是,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接受那些提高我们生活品质的事情,而拒绝那些对此无益的事情,并且应该直接地表达出来,而不是通过拖延的方式来拒绝。
学会接受有益于我们的人和事,接受个人成长的挑战;拒绝那些没有意义的追求,敢于对浪费时间让我们退步的人和事说不,对杂乱无序说不。
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拖延,发现了拖延的秘密,也学会了怎样和拖延做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拖延真的就像一颗蒲公英一样,具有错综复杂的根须,很难完全清除,为了解开这些根须,我们了解了拖延产生的原因,也学习了应对拖延的方法,尝试着去和拖延做朋友。
不论你是不是一个拖延的人,我们都希望本书能够带给你些许启发,能够敞开心扉接受这个了解拖延的机会,去做一些新的尝试,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处理那些等待你完成的事情,我们并不主张一下子就能改变拖延的习惯,而是就像拔蒲公英一样,一次一棵,这样我们的后花园才不会被蒲公英全部占据,才能把空间留给我们喜欢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