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承载我对文字的牵挂的地方

图片发自App

一个午后,伴着一米阳光,读着一本闲书,我在市图书馆度过了半天。一切好像回到了大学时光。我对图书馆有我自己特殊的情感,突然有种表达出来的冲动。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想聊聊我与图书馆的那些事...

大学四年犹如一梦,仿佛一切才刚刚开始,却已结束。从天真懵懂到初涉尘世,我们如破茧之蝶,褪去青涩,慢慢成熟。

四年来,图书馆一直陪伴着我,不论忙碌与否,我总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去感受图书馆那书卷环绕的气息,去触摸带着油墨印记的文字。

图书馆于我,有着不同于一个学习场所的意义,我对它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可是真正提笔之时,却不知道从何说起,也似乎永远都说不完,道不尽。

我静静思考,才发现图书馆承载着我对文字的牵挂,在这里,我不负韶关,不负年华,置身于其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我对图书馆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谈不上迷恋,总会在不经意间想到它,有一种想要踏进那一座建筑的冲动。

看书,可以释放我对文字的热情,书是很好的精神粮食,我不得辨说。但我从来不会在图书馆逗留过久,更不会把图书馆当做复习的阵地。

余杰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书店里的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可是,那些只能称叫做有书的形式而不能叫做真正的书,而且,有大量的文化人还在津津有味的埋头啃着那些书的傀儡,可笑。

这比喻似乎有点夸张,但却十分生动,当然图书馆自然不是书店,但我仍旧不想成为淹没在书海中的“傀儡”。穿梭于排列整齐的书架中,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里,找到闪光点,然后驻足翻阅,如果打动我便借阅观看,这就是我与图书馆的相处方式,看似简单而短暂,对我来说足矣。

我喜欢那些很直接的文字,从不拐弯,喜欢那些只因为自己而写出来的文字。可能是因为我年龄较小,阅历尚浅,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我无法理解,自然就断了兴趣,或许未来再拾起这样难懂的书本阅读,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就像沈从文笔下的文字,简单而质朴,但却直击人心。相对于他的成名作《边城》,我更倾向于阅读他的一些散文如《水云》、《谈沉默》等,这样的文章他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把自己人生的经历铺展开,凝结成文字,来启迪我们还在生活中挣扎,成长的人们。阅读这样的文章,我才发现文字的力量原来可以如此强大。

我还经常借阅冰心的文章,她的散文《南归》、《冬儿姑娘》、《归来以后》……都在我的借阅书单里。她的文字很简单,像一个说书人娓娓道来,如清泉般清澈而甘甜。读着她的作品,我能体会到她的严谨,感受到她通过故事阐述一些东西,告诉人们一些道理。

这些文人的作品大部分闪烁着哲理性的火花,读着他们的作品,带动我全身的细胞,仿佛我的整个身心也随着文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很有身临其境之意。

我一直很乐意把我的生活文学化,这比较接近那颗叫做艺术的灵魂。我还没有能力读出一些文学巨著中的思想与内涵,如《红楼梦》,不管有多少学者、大师,不管有多少红学研究者,对我来说它也只是一部讲述爱恨情仇的小说罢了,当然也不知道里面的乐趣或者是真正的学术价值。这样的我显得有些肤浅,但我也乐在其中,能够通过阅读看出每一个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形象,而且透过这些可以提炼出什么有价值的思想、人生观、世界观,对我而言就已经是有收获了,我又何必锱铢必较,那些大家们才能专研出来的道理,我又何必强迫自己了解呢?

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文化泛滥、书籍泛滥的时代,同时也是精神泛滥、情感泛滥的时代。谁都可以出版自己的言论,谁都可以出卖自己的情感。在堆积如山的书本中,我们越来越迷茫,那些互相矛盾的观点孰对孰错?那激扬的文字想要表达些什么?我在那些书海里看不到清晰的影子,所以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对别人的思想了如指掌,而是通过别人的文字,找到自己的想法,提炼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然后指导自己的人生。

图书馆,大大得满足了求知者的强烈欲望,孕育出一代代优秀人才。在这片知识的乐土里,多少有志青年勇敢的追求,努力的探索,用灿烂的青春谱写着与图书馆感人的故事。泛黄的书卷散发出如陈年老酒的香气,学子手中的笔划过薄纸的沙沙声,此刻,我感到一切不再寒冷的时候,我庆幸有生之年与你相伴,依仗天涯。

图片发自App

你如花,香溢满校却又是亘古不谢,你如海,万里无边却又波澜不惊,在这个闭门谢客的奋斗季里,你陪伴芊芊学子们度过一个个春秋,也陪我度过那些与文字相遇,与名家对话的灿烂时

图书馆,承载着我对文字的牵挂,每当我失意彷徨之时,我会渴望从这里汲取力量,找到前进的动力与方向,然后继续微笑前行。当夜幕低垂,图书馆明亮的灯光褪去,黑暗瞬间笼罩整栋楼时,一些好像都安静下来,那些文字也随着黑夜沉沉地睡去。

图片发自App

次日,太阳再次照亮每一个书架,人们又在这空间里走走停,文字与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不断交会,不断重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个承载我对文字的牵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