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真爱的概率

原理:费米估算法

把一个宏观问题分解成一系列有根据的小推测,得出的估算结果很可能与真相惊人的接近,因为每个小推测中的误差往往会相互抵消。

把问题分解后,估量便类似布朗运动。

在具有X个步骤的估量中,误差会像一样被分散。

这种算法被称为“费米估算法”。

比如:

Q:地球的周长是多少?

A:已知纽约到洛杉矶3000英里,时差3小时,而一天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即3小时的8倍。所以,地球的周长就是3000乘以8,等于24000英里。与精确值的24902.45英里相比,误差不到4%。

Q:芝加哥有多少钢琴调音师?

A:如果芝加哥居民300万,平均每户4人,拥有钢琴的家庭占1/3,则全市有250000架钢琴。如果一架钢琴每5年调音一次,则全市每年有50000架钢琴要调音。如果一个调音师一天调4架钢琴,一年工作250天,那么,芝加哥市大约有50个调音师。



当然,我们不可能准确计算出你有几个潜在对象,但还是值得掌握。

长期单身的数学家彼得·巴克斯在其所著的《我为什么没有女朋友》(why I don`t have a girlfriend)文章中,采用“费米估算法”,计算出符合他择偶要求的女性有多少。

巴克斯列出的条件如下:

1.住在我附近的女性有多少?(伦敦:400万)

2.多少人有可能年龄上适合?(20%:80万)

3.多少人可能是单身?(50%:40万)

4.多少人有可能拥有大学文凭?(26%:104000)

5.多少人有可能有魅力?(5%:5200)

6.多少人有可能觉得我有魅力?(5%:260)

7.多少人有可能和我合得来?(10%:26)

到最后,他愿意交往的人,只有26个。



不过,在他的计算中,可能还有一个问题。

巴克斯若能稍微降低标准,就能发现更多潜在伴侣。

若果他能不在意未来伴侣是否拥有大学学历,他的潜在伴侣数量将会是现在的四倍。

如果他愿意把范围拓展到伦敦以外,人选会更多。


让人奇怪的是,单身人士往往并没有敞开心扉迎接所有潜在伴侣。

一个人对伴侣理想化要求越多,在巴克斯公式里,得到的结果就会越接近于零。

现实中,单身人士择偶时总是会附加很多“必备”和“必无”的条件,这大大降低了找到另一半的概率。


其实,纸面上看似优秀从长远来看并无实际意义。没有必要限定对方要符合你的所有条件。

选几个着实重要的条件,给别人一个机会,你或许会收获惊喜。


实际上,我们或许都会认识一些人,他们最终都和从前从未曾想过会和自己交往的人走到了一起。

彼得·巴克斯战胜了小概率,他已经结婚了。

生活是一场盛宴,而大多数可怜的家伙都快饿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到真爱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