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张艺谋如何将自己工具化

1 陈丹青说他:平时滑稽好玩,干起活来脸上恶狠狠的。他说起电影拍摄的某个场景,立刻就能进入片场状态,恶狠狠的表情回到脸上,那是一种跟事儿较劲的表情,让人望而生畏。

2 “准备是有价值的,也有苦中作乐的美感,你以为在消遣时光,其实你在为未来铺路。”

3 “我相信一句话,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4 电影摄影没有剪裁这回事,不可能在胶片上修修补补,要最大限度看到构图的精准,“电影是运动的,有起幅,有落幅,有停顿,镜头跟着演员,演员说两句话,要走动,运动中的镜头也要精准。现场我经常要求摄影师,怎么左边摇一点,多一点就不对”。

5 “我抠,是被逼的。咱也不是画报社的,多少胶卷随便用。”后来会发现,这种出于窘迫而自我训练出来的构图能力,人会一直受用。

6 “《黄土地》这样一部第五代的开山之作,我只用了27000尺胶片。这是什么概念?今天拍一段戏,银幕上呈现也就3分钟,可以用掉30000尺胶片,而《黄土地》片长90分钟。那时候胶片给得就少,胶片比是1∶3或者1∶3.5。就这么少,我还省,可能是抠惯了,也有构图能力做基础。现在无所谓了,数字化了,一段戏,周冬雨和窦骁的,拍100遍。”当时颗粒归仓,现在广种薄收。

7 有一次张艺谋去工艺室,桌上摆了一盆文竹。他觉得有意思,跟人打个招呼带回去了。在家弄了个一百瓦灯泡做逆光,后面拿白纸一垫,拍了剪影,错位放大,再有一个阴影出来,这就是《青竹》。照片放出来,写上毛笔字,画好章,还文竹的时候一起给人看。虽然之前不少人都看过张艺谋的照片,也很赞赏,这次不同,一盆不起眼的文竹,在他的捣鼓下成了一幅具有中国画意蕴的摄影作品,变魔术一样。

“好多人因为这个原因高看我,虽然我是业余的,他们更专业,他们可能会觉得,这小子还行。”田钧是印染厂工艺室的,进厂前,他是西安美院附中的学生。他对这幅《青竹》大加赞赏。如果没有他给张艺谋的建议,张艺谋连北京电影学院都没听说过,更谈不上进入这所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大学。张艺谋说:“我这命里尽有贵人相助,就我自己,弄不成。”

“我很喜欢国画里竹子的画法,用浓淡相宜的水墨,在宣纸上表现出竹子挺拔俊秀的姿态和深浅适中的层次来。能不能用摄影艺术也这样表现出我国的传统艺术呢?我试着拍了一张竹子的剪影效果,放大制作时作两次曝光,先在纸上曝上一层淡淡的影子,大约是总曝光量的1/4,然后移动放大纸,再按正常曝光(即曝光一层深色影子),用高反差显影液进行显影。这样处理后,再在画面右上角题上字、款,也颇似一张国画了。”




图1、2 张艺谋抄书手迹



图3 晨曲(1977)



图4 晨曲创作纪实



图5 静(1976):拍摄于1976年5月,小雨中,用三脚架及B门,做三分半钟曝光。为强调夜景效果,做蓝色处理。




图6 青竹(1978):用海鸥4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上海胶卷21°,f16,1/60秒拍摄。为增大底片反差,用D—23配方延长时间冲卷。


——《张艺谋的作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张艺谋如何将自己工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