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孩子有多重要—不仅仅是一个快乐的童年

幼儿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并不是学会多少知识,在这个年龄段里孩子们学习知识不仅缓慢,而且会因为被“知识”占据了太多大脑空间导致孩子的情感发展、人格建立、想象力等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孩子以后的学业乃至社会属性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伴随着幼教行业的不断发展,关于幼儿教育的前沿探索基本达成共识,幼儿时期的教育应该为孩子模拟一个“社会形态”,让幼儿在自由真实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边际交流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合作与竞争能力,以及对情景的认知和解析能力,这些能力靠任何方式的“教”都无法学会,因此教学游戏化对学前教育来说是值得关注和使用的特殊技巧,也是幼儿成长的良好途径。

通常来说,学前教育阶段在我国是指三至六岁的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幼儿正是告别原生自我状态,开始意识到“你”和“我”,“他”和“我”的根本不同,也逐渐摆脱彻底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开始尝试摩擦、合作、对立、妥协、沟通等多种社交基本能力,而教学游戏化则很好的为孩子营造这样的活动空间,加速幼儿各项能力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游戏化 合作 竞争  自主  创新

幼儿教育是告别父母与家庭的完全呵护状态,培养幼儿独立意识、激发幼儿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的重要阶段。

就像所有的教育阶段一样,幼儿教育最终指向是与家庭分离,走向社会成长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游戏化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合作及竞争能力很有必要

在游戏建构中为幼儿设计合理的角色,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为幼儿时期的自我印证和管理提供良好契机;通过幼儿模拟缩小版无伤害真实社会场景,为幼儿的创新意识树立良好条件,培养幼儿积极探索勇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一、教学游戏化的基本形式

根据游戏类型不同,教学游戏化可以分为自主游戏和他主游戏以及智力游戏三个基本类型。

1、自主游戏

自主游戏也可以称之为随机游戏,即教师不参与设计基本的游戏规则,不进行基本的游戏主导,甚至不参与游戏的基本进程,仅仅为幼儿设计合理的游戏场所、提供必需的游戏道具,为游戏的“发生”创造必要条件。

自主游戏对幼儿来说,因为缺乏明确的教师引导,从而更容易凸显个性,有利于教师近距离观察与了解幼儿特点,通过幼儿自发形成的角色分工掌握幼儿的基本人格、情感满足、语言表达、情绪状况,并能够适当的予以引导,为幼儿的早期教育提供更多帮助。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因为彼此之间的年龄、思想、认知、发展倾向不尽相同,往往很容易形成思想碰撞与交集,在这个过程中,既容易形成交流与合作,也容易诱发竞争与争议,但无论是哪一种状态产生,毫无疑问都有利于幼儿的思想与交流表达能力进步,作为教师来说减少干扰、适时引导,确保幼儿游戏安全是重要的基本原则。

自主游戏往往采用混龄游戏与平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确保幼儿尝试新的角色(领袖与协从、主导与参与),也有利于幼儿相互之间的模仿与学习,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合适角色定位,并不断在能力发展方向通过“取得成就”获取自信心,激发潜在目标的建立,并开始尝试“努力”,体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克服身体障碍(疲惫、炎热、痛苦)的价值,培养自我管理意识与基本能力。

2、他主游戏

他主游戏是教师针对幼儿发展现状设计的课堂游戏与活动,一般具有动机明显、主题突出、规则明确、角色清晰等基本特点。自主游戏的设计者一般是教师本身,但未必要求一定是原创。只要符合幼儿发展阶段,能够培养和挖掘现阶段幼儿潜力、促进幼儿阶段性能力的发展,就称得上合格的他主游戏。

(1)、动机明显

他主游戏一般情况下体现教师阶段性教学目标,例如为幼儿设计一个《小白兔拔牙》的游戏,通过演绎小白兔牙疼,兔妈妈带它去看牙医,向幼儿传递吃甜食不宜过量、饭后漱口、晨昏刷牙等基本常识,让幼儿通过游戏的角色化扮演更好的站在“小白兔”、“兔妈妈”、“牙医”、“小牙刷”等角度来看待吃甜食与漱口、刷牙之间的关系,引发换位思考,为以后自律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2)、主题突出

他主游戏的设计,一般要求有一个突出的主题。由于幼儿大脑发育尚不完整,思想与思维也远远算不上成熟,过于复杂或者是含蓄的游戏主题往往会令幼儿不知所措,在游戏中更多是茫然和尴尬,显然达不到良好的游戏效果。耳熟能详的传统幼儿游戏如“老鹰捉小鸡”、“丢手帕”、“捉迷藏”等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深受幼儿喜爱,就是因为它们主题突出,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3)、规则明确

他主游戏需要明确的规则。只有规则明确并合理,才能减少游戏中因为“耍赖”、“犯规”等原因造成的不必要困扰,且明确的规则非常有利于幼儿从小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对幼儿消化与认同规则价值(规则的根本价值是为了世界更美好)具有重要意义。

(4)、角色清晰

他主游戏在角色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阶段与能力状态,也要尊重幼儿的心理状态,只有切合幼儿心理需要、不超出幼儿的能力阶段,才能够使得课堂游戏发挥出基本作用,为幼儿的能力发展提供一个表演舞台,脱离幼儿心理承受阶段的游戏角色设计不可能真正被幼儿认同和接受,往往会导致游戏无法正常进行,这是游戏设计时候教师必须要预先考虑的问题。例如“警察抓小偷”这样的游戏,就不符合幼儿阶段的心理特点,因为幼儿阶段一般还无法建立属于孩子自己的“是非准绳”,不但“小偷”的角色容易被幼儿排斥而拒绝扮演,而且简单粗暴用“好”与“坏”来区分角色,不利于幼儿阶段良好的心理发展过程。

3、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价值不言而喻,智力发展既是学业的重要保障,也对人的一生处理问题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时期的智力游戏可以分为挑战型智力游戏、竞技型智力游戏、亲子型智力游戏。

(1)、挑战型智力游戏

常见的挑战型智力游戏包括魔方、积木、七巧板、乐高等,这类游戏不包含对抗性,具有非常清晰的目标指向,因此特别适合幼儿时期通过动手能力刺激脑部神经中枢的全面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因为功利性原因很多家长尝试让幼儿玩带有数字加减、看图识字等“游戏”,造成幼儿过早的把“情景”转化为抽象的“字符”通过大脑进行储存解析,破坏了幼儿阶段关键的“情景思维”发展,虽然短时期内幼儿会表现出较强的数学能力、识字能力,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及其不利,幼儿早以后长期的学业进行中往往因为学业不断趋于复杂性与多元化,而暴露出想象力匮乏、解析问题方式单一、缺乏创造性等多种弊端。

(2)、竞技型智力游戏

竞技型智力游戏与挑战型智力游戏最大的区别在于增加了对抗性,最常见适合幼儿的竞技型智力游戏主要是棋类,在欧美国家主要是国际象棋、五子棋、跳棋,在我国主要是围棋和象棋,但近些年五子、国际象棋等项目也越来越普遍,体现了家长群体对于竞技型智力游戏的认可,也反映了幼儿时期竞技型智力游戏因为能够充分满足幼儿的精神需要而深受喜爱。

竞技型智力游戏与挑战型智力游戏相同点在于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指向,例如象棋要吃掉对方的“将”,围棋要控制半数以上的交叉点,因此同样适合幼儿时期大脑神经中枢的全面发展。但是竞技型智力游戏除了挑战规则,还要面对一个未知系数的对手实力,这就要求幼儿在棋局进行中需要判断优劣,不断分析由对弈者双方共同主导演变的复杂局面,毫无疑问这增加了挑战难度,也对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技术基础、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3)、亲子型智力游戏

亲子型智力游戏往往是伴随着特点亲子场景而随机发生,更多时候是家长与幼儿之间化解“矛盾”、消除“争议”的变通办法,例如常见的“剪刀石头布”就是这样的游戏。亲子型智力游戏对幼儿良好的交流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激发幼儿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幼儿面临其他摩擦时采用何种办法解决提供了参考样板,而不是单纯求助教师和长辈。亲子型智力游戏除了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还有助于幼儿管理消极情绪(失望、难过、痛苦、烦躁、哭泣)等,给幼儿一个释放清晰的缺口和机会,为幼儿唤醒希望,学会制造和争取机会。


二、教学游戏化的现状

1、家长的功利化导致教育急功近利

因为传统社会观念意识,“出人头地”几乎成为所有家长的第一本能,大多数家长从园所接回幼儿时,最关心的是幼儿今天“学会了什么”,往往忽视幼儿在交流、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潜移默化的进步。家长对园所的认可程度,也因此停留在“教了孩子什么”,而不愿意尊重幼儿能力发展需要循序渐进的基本事实,对教学游戏化的推进工作无形中造成了干扰和困惑。

2、模板式流程化教学体系影响了创新意识

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新兴事业,幼教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内小学阶段教育模式较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家长和教师都希望有一套“标准教材”,从而实现“规范”教学。但是这样的“标准教材”,却在幼儿阶段必然造成以知识和常识的传递为主,忽略幼儿的个性特点、环境差异、人文差异,从而淡化甚至屏蔽了教学游戏化的发展,更是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这样一个特殊教育群体的创新意识。

3、教师亟需多渠道交流学习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个人创造性与能力都是有限的,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各种游戏中设计、创新,往往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教师群体的相互交流、教研学习、游戏化教学探讨的进修机会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只有不断通过在教师与教师之间、园所与园所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搭建多渠道交流平台,给幼儿教师学习、提高、借鉴先进经验的机会,才能把教学游戏化落到实处、不断发展。

4、对幼儿的过度保护导致教学游戏化产生顾虑

游戏化教学无论哪种形式,都不是简单的汲取知识过程,而是伴随着幼儿肢体、思维、情绪、意志多方面触动。

尤其是游戏存在“成功”与“失败”的客观事实,必然会引发部分幼儿的烦躁、痛苦、难过等情绪发生,甚至出现短暂的焦虑、哭泣等。

情绪激烈的幼儿也有可能因为“失败”引发肢体冲突,形成潜在“伤害”行为的发生。

这些消极情绪的发生,本身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然应该体会和自我印证、管理、调节的合理过程,但由于有些家长的不理解,造成幼儿教师队伍产生相当的顾虑,显然对教学游戏化的发展会产生制约作用。

只有加大力度向家长宣传教学游戏化的价值,强调过度保护对幼儿能力发展的长远危害,改变部分家长的落后教育观念,才能够确保教学游戏化的发展顺利推进。


三、教学游戏化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价值

1、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离开原生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从先天的自我中逐步摆脱出来,开始尝试分享与合作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时期能力发展过程中,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合作能力、竞争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与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记住多少常识关系不大,反而是充满挑战、失败、成功、对抗、尝试、否定的各种游戏,既能够培养幼儿的纠纷处理、团队合作、集体归属感、角色感、责任意识,又能够在这些游戏中实现智力的不断发展,在实际参与中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办法,并不断通过印证进行否定之再否定,激发思想不断进步。

2、在模拟社会全态的游戏中,幼儿能够意识到努力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这样的感受反过来促使幼儿全力以赴的心态不断发展,并能够为之克服困难与不适,这对幼儿以后的学业起到不可估量的价值,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重要的作用,远远胜过“聪明”为孩子带来的成绩。

3、通过游戏,幼儿渐渐能够意识到“能力”的有限,从而产生敬畏之心,也学会尊重对手。在不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中,幼儿不但能够积累经验,而且还能够学会反思自我,尝试换一个办法,甚至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就避免了以后在完全依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更善于总结与举一反三。

4、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无伤害”的对抗机会,幼儿能够在零伤害的状态下学会挑战强大的对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因为不断在倾尽全力后见识到残酷的结局,从而能够提升幼儿自我意志管理能力,在未来的挑战中充满自信与坚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多重要—不仅仅是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