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启蒙作家:余华》

一直令我印象深刻的曾看过的一本小说《活着》,《活着》是我在15年前,那时候是我出来工作不久,在一个朋友推荐下读的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次看的长篇文学小说。


里面的故事,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语句,没有什么优美的文字,但是故事的情节是扣人心弦,直击心脏。

最近,我推荐了我读初一的女儿看了这本书,她一看就放不下了,她说让她的内心差点承受不住了。


《活着》作者:余华,是60年代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的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都获得了奖励,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台湾1994年《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余华用“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来形容他写的《活着》。


《活着》的故事是讲述主人公福贵,自小生长在一个富贵的地主人家,靠的是祖父留下的产业,父亲年轻时开始游手好闲,把祖父的产业败了一半,到福贵的手上,已经是只有一半的产业,福贵继承了父亲的恶习,终日游手好闲,不爱读书,每天出入赌场、妓院,就连上个私塾都需要下人背着上学的。


有一天,福贵赌钱把家里的一百多亩的,还有房子全部的家业都输掉了,过上了租田种菜的日子。然后,父亲、母亲也相继的病死了。后面也接连经历了打仗、逃难。


福贵有一个妻子,家珍,一个儿子有庆,一个女儿凤霞。家珍也是地主的女儿,自小享福,在福贵输掉家产后,每天的下田做事,都病倒了;儿子读五年级,因捐血也死了,然后女儿凤霞因难产而死,最后女胥和七岁的孙子都相继的死去;


最终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活着。福贵经历和承受了人生巨大的苦难,最后,他活得通透,他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福贵自述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而为什么作者会用到第一人称呢?作者余华是这样回答的,“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的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是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我和作者的解说产生了共鸣,当身边的人对我们的生活作出评判时,我们总会说,人生是我自己的,经历也是我所经历的,请不要用你的尺子来量度我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启蒙作家: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