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六章依恋体验的多样性01

我们与那些自己生存所依赖的人之间发展性对话的结构,变成了我们内在世界的最初结构。

婴儿从这些早期的交流互换中所推论出来的“规则”,不仅决定了他们如何表现,也决定了他们允许自己如何感受、期望、思考和记忆的内容。

对于不安全的患者,为了整合最初关系中没有能够提供的体验,和治疗师建立一段新的依恋关系,对他们也许至关重要。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形成了自我的结构,把不安全的工作模型转变为“挣来的”安全模型。在心理治疗中,要产生这样的转变,就必须同时既为患者解离的过去留出空间,也为患者当前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模型。重要的是,整合旧的体验和创造新的体验可以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婴儿期及以后的依恋模式

安全性依恋模式的父母的“话语模式”是一致而且具有合作性的,他们的注意力能够自如地在访谈者的问题和探查,以及他们自己的记忆、感受、想法之间切换。

当他们回忆起和父母那些让人纠结的体验时,他们似乎有能力保持一种平衡的视角,反映出他们努力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并且有时候可以原谅

梅观察出一种安全型依恋的亚型——命名为“挣来的安全”——他们描述了有问题和痛苦的童年经历,这种经历通常会造成不安全依恋,但他们对童年经历的描述前后一致并且富有合作性。

事实上,我对“挣来的安全”充满了感动,这是我原来不认可的未完成事件的体验,我的真诚就是我的价值,我通过对别人的真诚,建立连接,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挣来的安全”。

1、安全/自主型依恋:自由地联接、探索和反思

“安全——自主”类型这些父母的“话语模式”是一致而且具有合作性的,他们的注意力能够自如地在访谈者的问题和探查,以及他们自己的记忆、感受、想法之间切换。重新回顾容易激起情绪反应的以往的依恋情境时,这些父母看上去能够全然“临在当下”,可以深思熟虑,能够对自己的情绪保持开放,而不是被它们左右。甚至当他们回忆起和父母那些让人纠结的体验时,他们似乎有能力保持一种平衡的视角反映出他们努力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并且有时候可以原谅

我读到这一段时,感受到的是那些“安全——自主”型的父母是充满着稳定感的,他们本身不是情绪的奴隶,而是充满自洽的人格结构,他能够化解自己的负性情绪,他们的思考模式更本质,是为了满足子女的需求而行为,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行为。而这些子女在发生误解而有了纠结的体验时,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好,是爱自己的,那么他们其实通过自己的成长,通过努力理解自己的父母是更容易理解自己的父母的。

而那些“不安全型”的父母,仅仅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在满足自己的需求,只是他们自己不自知罢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长大了之后,发现了所谓的“问题的真相”之后,就很不容易理解自己的父母,就形成所谓的“创伤”。而这创伤需要自己经历更大的成长,等自己超越了父母,站在更高的、更成人的视角上才能看清楚父母的局限,才能得到疗愈和成长。

安全依恋儿童的父母,同样能够在这个回忆的过程中审视以及重新思考他们的依恋体验。这一重要的能力不仅包括拥有这样的体验,同时也包括能够加以反思——既能身处自己的体验之中,又能置身自己的体验之外——这就是Main所说的“元认知检测”。

与此同时,还可以把他们的元认知检测能力,视为依恋方面安全的内部工作模型或者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

我理解的元认知检测能力,就是抽离出一个自己来观察和体验自己。用丁元英的话说就是:“你不知道你自己,你是你自己;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自己了。”那这个自己是谁呢?就是元认知检测能力,就是抽离出的那个我。

在发展性对话的包纳性为心理整合提供了关系的基础——依恋和探索之间的平衡联系性自我的定义之间的平衡——这也许是儿童安全依恋历史赠予的可喜的遗产。

这句话无疑是很打动我的,我们为什么不敢动不敢挪的,因为我们缺乏安全的依恋体验,所以不敢探索;一旦具有了安全的依恋体验,安全感足了,自然容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积极的探索,失败了再总结,总结了再探索;而这两者之间似乎是同时进行的。

而联系性和自我的定义平衡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了自我的踏实感、稳定感、自信感,自然就容易对外界发生联系,对他人发生一个邀请。

而我跟朱老师发生的关系即出在当下的阶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六章依恋体验的多样性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