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做合格的父母有多难

        几天前,象山县公安局官方微博的通报证实了杭州市淳安县失联女孩章子欣的下落,不幸的结果令人痛惜。这样的悲剧也让人不得不深刻反思,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

      面对这样的评论,相信很多家长会觉得委屈,认为自己有苦衷,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借此机会来理一理,家长的尽力而为,终究可以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生存与安全。孩子自出生起,便需要父母的悉心照料。婴儿一旦饿了,困了,尿了,拉了,哪里不舒服了,便会啼哭来召唤妈妈。这时的妈妈即使还躺在床上休养,也通常会起身回应。随着婴儿的身体发育逐步完善,肢体上的运动会越来越多,翻身,坐着,爬着,站立,学步,每一次质的突破带给父母喜悦的同时,也增加着看管的难度。再大一些,孩子的活动范围不在局限于家里,也不再局限于平地,更喜欢到外面奔跑,更喜欢爬高就低,更喜欢闯入陌生而新奇的环境。因此,家庭成员轮流监护,家庭与学校形成合作关系,上学放学无缝对接。等到寒暑假阶段,外出旅游或走亲访友都要把孩子寸步不离地带在身边。恐怕至少到十八岁,家长才能对孩子的安全问题稍微放松些警惕。

        其次,爱与陪伴。几乎可以肯定,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如何爱才能让孩子感到被爱?如何爱才能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在成人的世界里,爱可以通过各种仪式感的举动来表达,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发红包、买东西。也许这使得很多家长误认为孩子一样可以这般应对。其实不然,孩子更喜欢的是爸爸妈妈陪伴在自己身边,在自己开心或伤心的时候能跟爸爸妈妈一同分享,尤其在生日的时候有爸爸妈妈的微笑和祝福。然而,现实生活中,多少家庭为了生计而外出务工,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又有多少家庭,因为工作繁忙而用物质补偿孩子的需要。

        最后,家庭教育。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往往不知道该教育孩子什么。著名学者周国平曾在教育杂谈中提醒家长们:“孩子的未来岂是你们决定得了的?他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手里,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即他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对于前一半,你们完全无能为力,只能为他祈祷。对于后一半,你们倒是可以起很大作用的,就是给他以正确的教育,使他在心智上真正优秀,从而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可以看到,家庭教育注重的应该是孩子的心智健康,需要父母的身体力行。

        如果是以上是父母可以尽力而为的范围,那么做不到或做得不够会怎样呢?

        当父母因为种种现实因素没能看好孩子的时候,人贩子会趁虚而入。基于现实原型拍摄的电影《亲爱的》,描述了孩子因为父母疏忽而被拐卖后,父母经过几年时间万里寻找的艰辛过程,更传达了父母的悔恨之情和孩子的无助之感。

      当父母因为生计所迫,把生活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甚至在醉酒自我麻痹时对孩子拳打脚踢的时候,孩子会心生愤怒、失望甚至仇恨,等到力量强大时通过情感切断的方式,来回避与家人的来往。基于主人公真实生活而拍摄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男孩对父母的控诉,因为男孩对法官说“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个垃圾’。”所以他向法官主张“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当父母因为工作忙碌而抽不出几个小时的时间专心陪伴孩子,只能远程问候,用物质来表达歉意的时候,孩子不会因为收到新礼物而高兴,相反会把礼物远远地扔开,甚至有更大的情绪暗流。哭笑参半的电影《愤怒的小孩》,用孩子的率真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愤怒,并成功将远在国外而不能陪伴自己过生日的父母呼唤到了身边。而另一部电影《海蒂与爷爷》的小主人公之一,在母亲去世之后,无法让工作忙碌的爸爸停下来陪伴自己而癔症性瘫痪好几年。

        以上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因为做一名合格的父母真的不容易!

      为了真切地爱孩子,为了避免任何悲剧的发生,为人父母需要看到自身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学习。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实现个人成长,不仅敢于承担责任,而且应掌握沟通技巧,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要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求。只有真正地让孩子感受到,爱才真正的存在。

(已经在水清心理平台首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做合格的父母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