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该激的是家长

   教育的内卷,培训机构的资本化,中考的改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进行五五分流,一半继续读高中,一半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多数家庭条件还过得去的人家,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走职业学校这条路的,这意味着从初中毕业之后孩子们的朋友圈就发生了分层。上名校的朋友圈越来越广,上职校的朋友圈本来就不大,而且还有严重的社交冗余。更悲催的是,跟我们的善良愿望相反,在现实中,贫穷并不会让人们更加相亲相爱,恰恰相反,下层社会往往变成社会关系的孤岛。我想这才是很多家长恐惶的内核吧,这才是今天家长被真正裹挟的地方。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在《我们的孩子》这本书中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一点: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不仅拼爹还拼爹的朋友圈。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单纯想让孩子通过拼教育过得好越来越难,多数孩子还是要靠父辈的财富积累。

因为按照泊松分布,遗传基因和表征都不是严格的因果对应关系。上一代能稳定遗传给下一代的,就只有财富。其他类似智商、颜值、身高和性格之类的东西,完全要看上帝掷骰子时候的心情。

所以与其焦虑的鸡娃,还不如自己多努力一点,提高自己的占坑能力,多积累一点财富才是王道。要知道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教育背景只是权重很低的一项。

从过往经验看,权重最高的,其实是爹妈的身价、地位还有基因。

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言传身教的影响,和长大以后能给予的资源支持,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穷人的孩子困守一隅,富人的孩子行走天涯。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富爸爸的朋友圈都更多,这就能够为他们的孩子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如果你的孩子对对冲基金感兴趣,或是对天文学感兴趣,你能从自己的朋友圈里马上找到懂行的人,跟他们请教吗?下层百姓很难做到,但上流阶层则更容易。所以,富人家的孩子会见识更广,更加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更懂得社会运转的游戏规则,在人生游戏中玩得得心应手。

穷人家的孩子却得不到这样的社交支持。即使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很上进,他想考大学,且不说高昂的学费怎么解决,我们就说怎么报考,报考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这些信息,你让穷人家的孩子去哪里找?他的父母没有上过大学,对大学一无所知,他的亲戚里也没有上过大学的,甚至他的老师都对大学的专业缺乏了解。即使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很上进,他想找份工作,但茫茫大海,他该去哪一家公司投简历?什么工作更适合他?甚至更具体的小事,面试的时候穿什么衣服?面试官都会问什么问题?就连这些我们觉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在很多穷人家孩子看来,都是高深莫测的。于是,他们就会更加怯懦,不敢尝试,不敢尝试的结果只能是处境更悲惨。

这或许是当下社会发展越来越突出的阶层问题,拼爹的时代以及拼爹朋友圈的时代已经活生生的摆在我们面前。只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还是有些自己“不同寻常”的碎碎念。

回观自己走过的路,发现自己认知最少的时候最快乐,那种只接受世界美好一面自动屏蔽世界黑暗一面的日子里,自己就是那个别人眼里的傻白甜,但是从自身内心深处而言,那时候感受到的幸福和快乐是最饱满最深刻的。那种简单的幸福和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只是后来当外界打破了这种平衡后,那种简单的幸福变得遥不可及。现在的自己的朋友圈是“高大上”的,但是只有自己内心深处明白,自己与高大上是格格不入的,因为我就是那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视野、圈子、格局都有着很多的局限,当别人在快速奔跑准备创造世界改变世界的时候,自己才刚刚开始缓慢地打开自己的世界,一点一滴感受这个世界,终究是行走在不同时空的人。

分层就分层吧,我们何苦挤破脑袋要站在不属于自己的位置,只要自己的内心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朝着这个目标前行就好,温州那对跳鬼步舞的夫妻,他们那种轻快的舞步,便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该激的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