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桶金 || 凡所用心,皆成所学

欢迎回到秦川雨有声~

小秦说:文章略长,但相当有料,答应我,一定要看完哦~

1. 写作原因和几个提问;

2.“第一桶金”的经历和启发;

3. 后记、小秦读后感;

4. 小秦眼中的作者;

5.“第一桶金”约稿函。

引子

受邀写下自己“第一桶金”的经历,脑海里开始盘算着过去的挣钱经历,记忆回到16年的7月份,

在那个假期挣到的“第一桶金”,不仅仅是钱,还有影响我至今的认知方式。

开始前,提几个问题,带着问题来回顾这段经历,也许会有另一番感觉

1. 当你遇见发传单的人,你持有什么态度?

2. 你发过传单吗,感受如何,有什么反思与进步吗?

以下,正文

高考结束后的暑假,随大流的我也和朋友开始一起找兼职。

至于说找兼职到底是为了什么,想来也许就是体验一下,能否靠自己挣到钱吧。

某天朋友说找到一个两小时的发传单兼职,邀请我一起去,一开始我的内心是抗拒的——

一来,似乎一直对发传单这事儿排斥,觉得很低端;

二来,我好像特别怕被拒绝,而发传单总是有极高概率被拒绝。

配图选自《当幸福来敲门》剧照,后同


但是一琢磨,有没有可能把这次经历当成一种人生体验呢?

毕竟,以前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趁着这个机会去体验一下多元的人生角色,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呢。

这么想着,似乎抗拒也就降下来了,便答应赴约。

去了之后,和老板对需求和回报:2小时,每小时10块,因为新店开业,所以如果有更多人加微信就更好了。

听到这里我思维就活跃了,

“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最希望的是有更多人加你微信,那如果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加你微信,这个价格是不是得另算?”

老板表示同意。

当我和朋友打算开工发单时,好巧不巧,天空下起了雨……

按照发传单的常规逻辑,这事儿没法儿干了,要干也费劲,而我从一开始的吐槽后忽然又转念想,

“真没办法干吗?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让更多人加微信吗,这个时候下着雨,街上的商店不是正好店家空着吗?”

我把我的想法给我朋友说了,一开始他是持保留意见的,我解释道:

“一来因为下雨,大部分顾客都不在,店家往往也是自己玩手机,就更有时间听我们讲我们是来干嘛的;

二来,就算人家在忙,我们大不了换一家嘛,这条街差不多五六十个商家,总不至于每家都忙嘛。”

于是,我和朋友分头行动,开始了“扫街式”的宣讲,宣讲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迭代着我们的表达,以及越来越知道该找哪些人,毕竟吃了闭门羹以及不友善的回应还是长了经验的哈哈。

就这么一家一家做着,大概做了一个半小时,我感觉也差不多了,就和我朋友说我们可以考虑走了,我朋友说这不是还没到两小时吗,而我说

“老板要的最重要的是有多少人加了微信,而不是真较劲我们发没发够两小时,再说了,我们这会儿回店,也就最多差20分钟,不至于。”

后来回到店里我跟老板说我们发差不多了打算撤了,让结账,老板拿出手机后很惊喜地说,“想不到下这么大雨你们还能要到这么多微信!”

说完打算给我们算钱,除了固定的发传单的钱,顺便算了算加微信号得多少钱,老板报了个价。

我朋友没吱声,我直接拒绝了,开了另一个价,翻了一番,顺带又把他的话重复了一遍,

“你看下这么大雨,正常都拉不来这么多,说明我们是真的用心在给你做,你是说是吧……”

老板想了想也是,就给我俩结账了。所以,那天我们到底挣了多少钱呢?

很少,其实就60块,算下来15块一小时。

但是,这次经历中体现出的那些转化问题的思维,却在之后的成长中频繁起到作用。

把每一次经历都当成一次难得的生命体验去对待,同时,不断想着如何把这件事做好,从中收获除去金钱以外的东西,也许,这才是更快速地成长之道。

而这,也是我在“第一桶金”中挖掘到的“一桶金”。

作者后记

最开始看见“第一桶金”的时候我会觉得这话题恐怕和我无关,因为看见这个词语时,总会觉得“ 这指定得不少钱才能这么说吧 ”。

但是转念一想,谁又规定了说“第一桶金”就得是多大一笔财富呢,好像也犯不着给自己下限制条件,想来,只要是靠自己的努力第一次挣到钱就可以算在这个分类里。

秦川雨说

我就知道和凌逍逸约稿有惊喜!聊聊我的读后感:

1. 一个人,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2. 想到了一个故事《差别》;

3. “第一桶金”栏目有价值。

第一点,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不多说。聊聊从文中看到的个人品质:

1.1 没有报太大的期望的事情,但是用心去做。过程就是收获,结果只是惊喜!

比如,我在大学参与模拟招聘会、简历设计、车模主持,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报名的时候漫不经心甚至只是陪朋友参赛.

但过了初赛,后续过程都是相当认真,并不只是奔着结果去的,收获满满。

1.2 正向的思维,面对问题会乐观的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

推荐大家看一本书《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书中介绍了好些改变提问解决难题、亲密关系等的例子。

改变提问 改变人生:12个改善生活与工作的有力工具(原书第3版)

作者:[美] 梅若李·亚当斯


1.3 复盘总结和迭代的习惯。柳传志先生的《复盘》推荐给大家。PDCA,计划--实施--总结--复盘。

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 全新印刷版

作者:陈中


1.4 结果型导向。并不是工作达到2小时为优,而是达成甚至超出老板预期的结果。

第二点,《差别》讲的是两个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A青云直上,B却仍然在原地踏步

有一天,B终于到老板那发牢骚了,老板为了向B解释清楚他和A之间的差别,吩咐A和B去集市上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A回来后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至于有多少口袋、价格、后续有没有其他卖的等一问三不知

B从集市回来,汇报说,

目前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土豆质量和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十分公道。

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来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带来了,他正在外面等着回话呢!

第三点,读“第一桶金”的文章,可以多维度收获启发,而启发的价值比《一口气挣很多“睡后收入”》之类贩卖焦虑的文章更有价值。

So,计划长期征稿,约稿函见文末。

我认识的作者

第一次认识凌逍逸,是在一个商学院里,我大四即将毕业时,一起在为一个项目的推动做努力。

某次会议结束后,我们地铁同行,聊到我最近参与的一个影响力挺大的职场社群,他居然是里面某个板块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此外还在某创业公司里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要知道他当时才刚上大三!

聊天中,他还过渡到问我在社群中的体验(不露声色的收集了一个用户真诚的反馈)。另外,还介绍了一门很适合当时的我的一门课程。

短短几分钟的交流,我着实惊叹于他在校园之外的成就、个人规划(要知道我自己之前也去过联想、一下科技等知名企业参访,也参与一些项目,大二时会代表学校组织外出发言)。

后来他邀请我去他们大学,聊天中,感受到一种不安于在学校里发展的共鸣,更惊叹于他的早年经历、个人规划和每日的自律和成长。

不仅在校外用行动得到了领导的信任,校内的活动、比赛也玩得风生水起,对自己所选专业、未来职业道路都有思考和规划

我其实是一个“被动社交”的人,凌逍逸则会不定期的发一下个人总结、某个有趣话题,询问我的思考和感悟。

坦白说,绝大部分问题我都感觉到眼前一亮、跃跃欲试,不过因为精力不集中,划过去就忘了回答,或者正在忙其他回头就忘了。

我也问过他,主动发信息别人不会误认为这是“垃圾信息”吗?他后来经过验证之后回答我说,如果是有能量的东西、正向的东西,不会受到排除,反而还很受欢迎。


约稿函

读了这篇文章,如果你也有“第一桶金”相关的经历和感受,欢迎跟我们分享。

投稿方式,私信我,或者加联系方式,添加备注“第一桶金+笔名”即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桶金 || 凡所用心,皆成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