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说自话”应该是我个人对于“写文章”这三字的最初认识,不过时下的语言或许更加贴切——自嗨。
我个人一直秉承着“写自己”的态度,也得益于现在众多的自媒体平台能够让我发声,感谢这个时代。不过对于我这样的“自嗨选手”,倒是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抨击。
其实在我们讨论“自嗨”对于自己写内容时“好还是坏”之前,不妨换个角度,又是什么决定着所谓的“好与坏”呢?当然,这里所说的“写内容”是指公开在平台中发表,能够让他人看到的文章,如果是日记习作,全然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
既然是发表,那么必将会得到别人的评价,接受到受众的观点,这也是文章的一部分,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
我们换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妨在某个夜深人静、四下无人的时候问问自己“自己做这件事儿是为了什么?”——这里当然不止对于写文来说,更是对于自己做人做事来思考。
我个人才疏学浅,勉强将这个“好”分为两种——
一是取悦受众的“好”,文章的架构编辑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反向搭建,就像似有人“先”说“如果在这悬崖峭壁上要是有一座寺庙那该多壮观!”而后有人便在山西大同浑源县凿出了一座“悬空寺”一般,当然悬空寺的开凿并不是一拍脑门儿的事儿,我这也是一个简单借用“悬空寺”这地儿,至于其建造的真正原因我真的是并不知晓,留给我的印象只有那是中国仅存的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而这个“先”与“后”便是这部分创作者的核心,“因他人成事”文章便围绕着别人想看到的内容搭建,代表人群既是目前趴在新闻端口苦苦守候的“追热点的内容创造者”,“人血馒头”的事儿在目前的社会上演过太多次,我就不再沾染上血腥味儿了~
诚然“人血馒头”字四个字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刺眼,但想要用这方药引治疗“痨病”的现代人还不在少数!毕竟这药引不光“治病”,更能“生钱”。
而另一种“好”则是从创作者本身出发,更像是一种古时候的占街卖艺,有绝活儿便会有人来围观,更简单直白些像似有人说“那边好像有个SB好嗨啊,走去看看”,这种态度。当然在目前的言论环境下,即便是自媒体也要保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嗨”,黄赌毒自然是不能碰的。
对于我们从小学习的课本来看,那些历史上的“大文豪”“大作家”似乎都能从中得到灵感和启发,故事中总会出现自己的影子——亦如鲁迅先生的《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一个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异类”,与鲁迅先生写作这篇内容时“五四落潮”不无关系,与其说魏连殳是一个向社会反抗的新思想人,不如说这正是鲁迅当时内心最真切的渴望。
另外,我个人非常喜欢王小波先生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用现代的一句词最适合“吐槽”。他吐槽周遭愚钝的人、吐糟身边“稀碎”的事儿,更为了“沉默的年代”一次次发声。而在王小波先生的作品中,不论是当年他的知青经历,还是后来的任教经验都是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素材,我们也习惯于看到王小波先生用自己的“破事儿”引导出了一幕幕黑色幽默~
另外我本是还想写一写《傅雷家书》中的傅雷,但我觉得说了这么多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当然只是看过我这篇文章的寥寥数人中)会认为我只是堆砌一些“名人名事儿”来证明“自嗨”的好处。所以我决定放弃这段。
相对于那些通过“严谨选题、架构梳理、受众调查、再加以中和舆论反馈”而形成的“板报文”“公式文”,“自嗨文”在我眼里反而更加真实贴切,也更容易打动读者——当然这也取决于你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太多的事儿没经历,
不乏有一些“公式文”在当下的时代收割了大量的流量和金钱,我们拿个“过去式”的内容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暴毙”的咪蒙可能是最好的例子了。我也曾关注过咪蒙的公众号,毕竟想要跟上时代就必须陷于时代。当时也看到过许多关于咪蒙老师的报道,她也曾公开表示过“写作有方法,爆款可复制”(意思是这样,具体我可能记得并不是非常清楚)——也就存在着爆款的“产品思维公式”。
只要掌握得当,便可以让“爆款文章”层出不穷,但咪蒙老师的文章两三年前的火爆程度与现在的境况对比,相信不用我再多“上香”了。哦对了,咪蒙老师也是作品“自嗨”型的倡导人~
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说一点——“自嗨式”的文章或许才是创作的本源。对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与之相匹配的时间更像是一张“绝户网”,能留下来的代表这个时代的或许还是那些自说自话的“看开的人”真正能积累下来的必然还是那些流露着岁月的痕迹,人生的历练所诞生出了文学经典。亦如靖节先生当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莫言先生的一部部文学经典,无不流露着自己的影子,当然,对于这些“功成名就”的文学家们来说,“自嗨”二字便不适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