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件事奠定了齐桓公的霸业之基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而诸侯迭兴,先后有五个诸侯国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五霸”并非同时存在,而是相继产生的。齐桓公第一个登上霸主地位,所以被称为“五霸之首”。

想当霸主,首先要有足够的实力。齐桓公励精图治,任管仲为相,实行了一系列强国之策。《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王重用管仲、鲍叔牙、隰朋、高傒等一批贤臣,“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可见,齐国从政治、军事、经济全方位进行改革,加之得地利之便,靠近大海,有丰富的鱼、盐等资源,因此,很快就强盛起来。

国力强大只是基础,想要称霸还得要有手段,能服众。而谈起称霸,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炫耀武力,欺凌弱小,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其实不然,至少齐桓公不是这样。他尊奉周王、抵御夷蛮、帮助弱小、主持公道,从而在诸侯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为一代霸主。

齐桓公的霸业不是简单地靠武力征服得来,而是施行仁政,济弱扶倾,才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赢得了诸侯国的尊敬。具体来说,是以下两件事情,奠定了齐桓公的霸业之基。

一是在桓公五年,齐国伐鲁,鲁国兵败后割让出遂邑求和。于是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地会面结盟。正在订立盟约之际,鲁将曹沫突然跳上盟坛,用匕首劫持住齐桓公,说:“请退还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答应了。曹沫这才扔掉匕首,退回到臣子的席位上。

桓公事后反悔,不想退还鲁国之地,并要杀死曹沫。管仲向齐桓公进谏,说:“虽然您是在被劫持的情况下作出的承诺,但既然答应了,就应兑现诺言。如果不讲信用,还要去杀掉曹沫,虽贪图了一时之快,却在诸侯面前丢掉了诚信,这将会失去天下人的同情与支持,千万不能这样做。”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把曹沫三次战败所丢失的土地都还给了鲁国。诸侯们看到齐桓公如此说话算话,都争相亲附于他。在桓公七年的时候,各国诸侯听从桓公的召集,聚合于甄邑。史载:“桓公于是始霸焉。”从此,齐国开启了霸业之途。

另一件事是在桓公二十三年,北方的山戎侵犯燕国,燕告急了齐,齐桓公率兵救燕,北伐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撤兵。燕国真是感激涕零,齐军班师回国之际,燕庄公亲自陪送齐桓公到了齐国境地。

齐桓公说:“除非周天子,诸侯相送不能走出自己的国境,我不能使燕君失礼。”于是将燕君所到的齐国之地划给了燕国。同时,他要求燕君尊奉周王室,按时纳贡。

齐桓公救了燕国,不仅没要燕国感谢,反而划了一块地给他。同时,约之以义。这件事做得太漂亮了,它的直接效果是:“诸侯闻之,皆从齐。”

上述二事让齐桓公声望大振,霸业初立。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欲成大业,须行仁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两件事奠定了齐桓公的霸业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