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记录——人文主义,成本,与现代人

外星人500年前降临地球,东西兜一圈,小心隐身仔细记录后得出结论:小小人族,既虔诚忠勇,又愚蠢冲动,呆板有余趣味不足,500年内不构成对本星系的威胁。于是放心离开。500年后卷土重来,外星人这次傻了眼:不为技术经济腾飞,不为道德幸福成熟,惊讶的是人族自身的观念发生范式巨变。一言以蔽之,人文主义替代宗教和世俗权威,占领几十亿人的思维高地,且大有一统天下之势。短短500年,人族怎么做到的?什么又是人文主义?

脑洞来自再翻《未来简史》。第一个问题,已由圣方济各、但丁、文艺复兴三杰们率先挥洒出壮丽的答卷。第二个问题,赫拉利教授在书中给出醒目答案,不过清晰的推导需要转几个弯,和固执的常识做几次弹性碰撞。

要介绍人文主义,就得介绍交易,而要说清楚交易,你需要透彻一个之前可能是囫囵吞枣的概念:成本。成本就是代价,而成本之难在于它的无所不在无影无形。以纵横天下的名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例。大学暑假我常游荡于好朋友们读书的城市,一边饱览当地名胜,一边骗吃骗喝,那时就嘲笑过理论的迂腐与言过其实:天下多的是免费的早午晚饭嘛。年少无知,后来才懂,金钱只是成本很小的可见角度,单纯以人民币为判据,免费并不罕见。然而,最大的成本看不见:这顿饭吃了K记就没法吃M记,刷了火锅就告别了香锅,烤了羊肉串就告别了肉夹馍,总之因为这顿饭,你一定放弃了其他的选项。撕开成本面具,终于瞥见它的本质:成本就是选择,它是世界这个叠加态在你一念之下的微观坍缩。再进一步,当你的选择发生在与他人的交换之中,交易产生了:你选择了他人的未选择,他人拿走你的未选择,双方各取对方所“弃”,一拍即合。丝绸之路也好,国际贸易也罢,交易穿越时空,却不改双边有得有失的本色。

铺垫冗长,下面进入正题。

人文主义就是放弃上帝(或世俗权威)的指引,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用“意义”换“自我”。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筹码大到外星人吃惊。

从交易与成本角度一问:这买卖是亏是赚?问号巨大,讨论延续至今。打开任何新闻频道,你能看到的负面消息几乎都来源于“意义感缺失”:努力无意义,爱情无意义,生活无意义。在“大交易”之前,祖先们都不好意思管这些叫问题。教皇会安慰:这不重要,人皆一死,天堂才重要。皇帝会通知:这不重要,朕是天子,朕才重要。我们肯定比500年前的祖先要富有,卫生,长寿,清闲,智慧……但绝不一定更幸福快乐。那时的幸福快乐来源于一个超越人类的力量,上帝的归上帝,人族的归人族,祖先们签好灵魂契约,从此安心不闻不问,高高兴兴地去吃苦。

“大交易”之后,人族则全面进入自我负责的时代。意义要自己去找,生活要自己去过,“上帝死了”,你是你自己的上帝了。是空前的挑战。而人面对挑战,本能是fight or flight(打或逃)。有些逃的人找到新的庇护所,付出新的成本,换来内心片刻安宁,宗教于是从不绝迹,星座大有信徒,我猜AI时代也还会有风水大师算命先生。另一些则直接陷入虚空,不能自拔,被焦虑和失重感长久灼烧折磨,校园自杀率每年都创新高,各类瘾君子(不单指毒品)成片成群。而只有选择打的人,最终成了现代人。

现代人并不一定比古代人“好”或者“容易”,但选择做现代人,就必须明白你选择了什么,放弃了什么。不能太贪心,什么都要,那就不是现代人了,可能接近《未来简史》中描绘的神人。你的选择是做你自己的主人,你的心大过任何外部的声音,而你的成本就是没人再对你的生活负责,除了你自己。如果你不喜欢这样的交易,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人文主义因此凸显它的包容性。那就换一条路,换一些你付得起也愿意付的成本。但如果你坚定地选择做一个现代人,一定要记得:一切皆是交易,交易必有得失;如此,下次焦虑、迷茫、徘徊、惆怅、压力、拖延、失望、抱怨之时,因为知道你从何而来,你会从容好受些。

最后自勉,要勇敢做个现代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日记录——人文主义,成本,与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