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俊逸鲍参军”写给自己的一生魔咒

鲍照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人,声名显于刘宋元嘉年间。鲍照、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这其中,鲍照留下来作品最多,南朝乐府集里六百多首诗,鲍照占了三分之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点都不低,在隋唐之际名声也非常大。

唐朝的大诗人最崇拜的就是鲍照、谢朓、谢灵运。

《行路难》是汉乐府的曲子。《拟行路难》,就是按照《行路难》的曲子来写诗。汉代人还按曲子填词,后来的人就不一定按这个曲子写了,因为诗慢慢独立出音乐范畴。鲍照的《拟行路难》基本上按曲子来写的,他在诗中还提到了歌唱这首诗。到了唐朝的时候就跟音乐和曲子没什么关系了,只是用这个题目表达一种心境。

我们称之为“乐府旧题”,因为白居易后来搞了个“新乐府诗”。

我们先来看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一边释意一边分析他的主旨。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泄水至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泄,倒水。平地四面八方流。起笔鲍照用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对人生作出比喻。人在生下来的时候都差不多,可是后来发展各不相同。人生的走向完全不一样,就像水倒在地上,随着方位四散奔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每个人命运不一样,你看谢灵运十几岁就是康乐公,而大多数人只是平头百姓。安能,怎么能?不能自哀自怨自弃,成天唉声叹气地发愁,应该有所努力。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鲍照出身不是名门望族,谢灵运、颜延之命都比他好。倒上一杯酒自我宽解,古人喝酒还要唱歌。“歌路难”,就是唱《行路难》这首歌。酒杯端起来,就中断了我唱《行路难》这首歌。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我又不是石头、木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呢?踯躅本意是跺脚,这里指来回徘徊,犹豫不决。吞声,欲言又止,欲言还休。踯躅,欲行又止。不敢言,是指放弃了说话。古人在用“不敢”的时候,一般是表示对别人尊重,而不是敢不敢的问题。

我确实有很多感触啊,但是犹豫再三,算了,不说了。

我有情感,我有才华,地位应该更高,让社会更加认可,但是做不到,这是一种苦闷的怀才不遇的感觉。

这是一首比较早的讲“怀才不遇”的诗。《拟行路难》的主旨是抒发当时底层文人没有上升空间,却又无力改变这一现实的苦闷烦愁。

那么为什么鲍照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两点,第一他出身寒门,在门阀政治时代,统治阶级铁板一块,寒门弟子是无法真正突破上升的。第二,他有文化、有文采,所以有野心,想当官,想出人头地,想为天下苍生做事。

有欲望而无能为力,是一个仕途文人最大的悲愁。

其实鲍照是一个绝对励志的文学青年。

当他想出仕没有门路的时候,跑到湖北投奔临川王刘义庆。一没钱,二没关系,鲍照选择了最低级的拦路唱诗的自荐方式,居然成功入幕刘义庆。但是没过几年安稳日子,刘义庆因为治灾不利被调回南京赋闲。鲍照跟随而去,参与编著了《世说新语》,不过刘义庆一死,失去政治靠山的他,就失去了机会,只能回家赋闲。

这首《拟行路难》,正是写在回家赋闲的这段时间。

后来鲍照继续求职,在几个王爷手下当秘书。有个皇帝刘骏很喜欢鲍照,把他派给他儿子刘子顼当参军。好像终于时来运转,搞不好就是未来的帝师。后世称鲍照为“鲍参军”也是从这里来的。

谁知道刘彧把刘骏杀了,自立为帝。鲍照只得跟随刘子顼就讨伐刘彧,兵败死于乱军之中,终年五十一岁。

这就是鲍照艰难困苦的一生。有文化之后有了野心,想当官,但是寒门不可能被重用,最终还是卷入了南北朝时期的皇权斗争之中,死于非命。

为什么寒门的人不会被重用?东汉时期形成了一种门阀制度,官员选拔需要现在的官员推荐,就叫做察举制。当官的来举荐辖区内有才能的人,时间一长都是举荐自家人了,就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政治团体。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批豪门,在政治上影响非常大。

鲍照时期,依然是门阀制度。他出身低微,是不可能进入被豪门把持的权力中心的。皇帝再喜欢,也只能把他安排成边缘化的小官员。

所以他才会有这种泄水至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感慨了。

我要是出身高门大族多好啊。本来当了几年小官,由于刘义庆去世回了家,这种关于出身的感慨就特别深。而且这种情况,在当时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吞声踯躅不敢言”,说了也不管用。

​一个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战场上。

《拟行路难》,难了一辈子,鲍照的一生,都是在仕途上艰难寻路,最终还是身不由己地消失在乱世洪流之中。

不过他的诗歌成就非常高。鲍照的诗种类多,题材广泛,游仙诗、山水诗、赠别诗、咏古诗、咏史诗、游戏诗,还有宫体诗,甚至有很多专家认为齐梁体的源头就在于鲍照。

寒门起文秀,俊逸鲍参军。 

仕途终向死,青史诗留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拟行路难》:“俊逸鲍参军”写给自己的一生魔咒)